2025年7月23日,来自山东财经大学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共6名成员组成的“非遗活化”专项调研分队,赴临沂市非遗馆、文化馆,开展为期1天的柳琴戏文旅融合情况实地调研。团队通过实地探访、人物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探寻这一国家级非遗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活化路径,为传统表演艺术与现代文旅产业的结合提供青年方案。
探访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探寻柳琴戏的保护传播之道
7月23日清晨,调研团队抵达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馆入口处“柳琴戏——鲁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的展牌格外醒目,团队成员首先拍摄了馆名全景照,随后聚焦展厅内的三大核心展区。
团队成员抵达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在“历史溯源” 区,泛黄的戏服、磨损的柳叶琴与1956年首届柳琴戏汇演的黑白照片构成时光长廊。团队成员重点拍摄了民国时期的手抄剧本和传承人制作柳叶琴的工具组图,在表演艺术区,全息投影正在播放经典剧目《风雨归舟》选段,团队录制了投影画面与驻足观看的观众侧脸,体现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碰撞。
成员通过展示屏了解柳叶琴的制作工具
全息投影正在播放柳琴戏经典剧目选段
馆内讲解员介绍,目前馆内收藏柳琴戏相关文物37件,年均接待研学团体200余批次,但静态展览难以展现戏曲的活态魅力。团队成员与讲解员的交流画面,记录下“保护与传播的矛盾”这一调研核心问题。
讲解员详细介绍柳琴戏展区现状
采访临沂市文化馆负责人 如何实现柳琴戏与民众的“双向奔赴”
7月23日下午,团队在临沂市文化馆会议室采访了非遗保护中心王乔主任。针对调研提纲,王主任逐一回应:
非遗项目与传承人培养:临沂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65项省级非遗项目,500多2市级非遗项目,柳琴戏是唯一的戏曲类项目。采用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两种方式,鼓励老一辈传承人将技艺传授给子女或社会上有兴趣的年轻人。
柳琴戏发展现状和专业发展:建立“传统文化传新驿站”,在社区1.5公里范围内设点,提供非遗项目免费体验,实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文化下乡与体验活动:通过“文化下乡”活动,结合演出与非遗展览,让群众现场体验剪纸、面塑、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增强对非遗的了解与兴趣。设有柳琴戏传承中心,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和爱好者,形成老、中、青三代共存的传承梯队。
社区与基层推广:文化馆每月开展“柳琴戏进社区”活动,存在多个民间柳琴戏团体,以业余演出为主,不定期在社区和乡村进行表演。
文旅融合挑战:王主任坦言,资金短缺、青年人才流失、传统剧目与现代审美的脱节是主要难题。采访结束时,柳琴戏在文旅融合中面临专业发展和持续传承的困难,需要更多支持和创新路径。
团队注意到,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非遗 + 旅游”的政策导向,与临沂正在推进的“文旅惠民工程”高度契合。结合调研发现,成员们初步构想:以社区驿站为据点,联动高校设计柳琴戏研学包,通过“线上教学 + 线下体验”吸引家庭游客,既补充资金,又扩大受众。
团队成员对柳琴戏推广和文旅融合问题进行提问
结语
数天的调研行程中,团队用数百张照片、数小时视频和笔记,勾勒出柳琴戏的生存现状:从非遗馆的静态保护到文化馆的主动推广,再到社区的民间实践,这门古老艺术正在寻找与当代社会的连接点。调研发现,“数字化传播+青年参与+文旅融合”是破局关键,例如将经典唱段剪辑成15秒短视频,在高校成立柳琴戏社团,开发“戏曲+研学”旅游线路等。激活“沉睡琴魂”不仅需要保护文物,更要让柳琴戏走进生活场景。本次调研既是一次非遗传承的实践,更是青年群体用行动回答“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时代命题。
撰文 | 赵恬 高爽 于佳卉 高吉程 张嘉倚 刘舒畅
图片 | 赵恬 高吉程
审核 | 卢锦鹏 赵新宇 徐祥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锦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