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崮乡情寻・三线焕新”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崮元文旅红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探寻崮乡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三线建设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助力崮元文旅实现创新发展,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与三线精神赓续传承贡献青年智慧与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穆宝忠书记、公丽经理、吴建章教授合照
深入实地调研,重温激情岁月
山东崮元文旅依托当地三线建设红色研学基地(原三线军工国营山东代号9429),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打造综合性文旅平台,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在实践开始前,山东崮元文旅顾问穆宝忠书记详细讲述了该厂的发展历史,带领团队成员重温三线建设的激情岁月,体会这段艰辛而又光辉的历史。通过穆书记的讲解,团队成员了解到该厂汇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尖的设备,为三线建设提供精密的模具支持,在山东“小三线”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基地经理公丽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了解到基地秉持着“传承+创新”的理念,尽可能地保留原工模具厂的原貌,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既“原汁原味”,又创新发展。斑驳沧桑的墙壁、振奋人心的标语,无不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三线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
打造多元功能,共绘三线宏图
随后,团队成员跟随基地经理公丽进行系统参观,深刻了解到基地的多元功能。基地计划打造涵盖“三线军工展览馆”、“AR还原军工生产线”、“摩斯电码发报”等在内的多元研学教育板块,为学员们学习三线建设历史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并且,基地在着力打造红色课堂外,还注重传承当地特色文化,如开展书画学习课堂、民俗体验活动等,既丰富了研学基地的活动内容,又为弘扬三线精神与传承优秀文化开辟新道路,让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更加深刻。除研学教育功能外,基地在生活服务功能上也做到了专业配套、无缝衔接,建有军工记忆楼、军工大食堂等基础设施,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体现军工元素的生活环境,而且为三线精神的传承营造文化氛围。
图为崮园文旅部分场地
多方协同合力,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团队与崮元文旅红色文化基地经理公丽展开深度访谈,就基地的功能定位、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访谈中获悉,崮元文旅红色文化基地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三线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构建综合性文旅平台,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 不仅定向收购村民农产品,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更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就业。
在肯定基地发展成果的同时,公丽经理也坦诚分享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客流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另一方面,社会对三线建设的认知程度较低。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队进行深度探讨,为基地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提出“三个结合”:将三线精神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将精神传承与数智技术相结合、将内容深度与传播广度相结合。负责人表示团队提出的建议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具有参考价值,将协同团队对其中具有可行性的内容进行探讨,并将其有机融入文旅产业的发展中,实现红色研学基地更高质量的发展。
图为园区经理公丽带领实践团参观
此次 “崮乡情寻・三线焕新” 实践团队赴崮元文旅开展的暑期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的三线精神,而且也为崮元文旅红色文化基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以脚步丈量山河,以实践体现担当。”成员们表示将以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成为三线精神的传承弘扬者,还要勇做挺膺担当的奋斗实践者,不断从三线建设中汲取力量,探索三线精神传承与崮元文旅发展相融合的多元路径,推动三线精神传下来、军工文化活起来、精神文化富起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