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而一席临夏非遗宴,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唇齿间的千年智慧,烟火里的文化史诗。7月25日至8月14日,兰州大学“舌尖非遗”实践队循着这缕人间至味,在孙奕雯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的街巷坊间、灶台案头,怀揣探寻与传承的热望,开启了这场寻味文化根脉的夏日旅程。
从地质公园的古老回响到八坊十三巷的市井烟火,从传承人掌心滚烫的温度到“平伙”分肉间质朴的公平,队员们以脚步丈量、以舌尖品味、以纸笔描绘,穿梭在市井巷陌与社区课堂,让临夏非遗美食的生命力,震颤每一位寻味者的心灵。滚烫的手抓羊肉在砧板上发出滋滋声响,“花儿”的旋律与砖雕的纹样一同诉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场与活态文化生命的深情对话。
探访非遗宝库,感悟文化魅力
图一为实践团队合影,宋育臣供图
在临夏市文化馆马秀珍老师带领下,团队参观了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和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通过专业讲解,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临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两花三绝”——紫斑牡丹、花儿、彩陶、砖雕、刻葫芦。
尤其令人深刻的是彩陶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他们年纪虽小,却讲解流畅,神态自信,每移步至一个展厅,便有以为小讲解员在门口等待,手拿话筒,自信地对游客介绍:“欢迎各位来到马家窑彩陶博物馆,接下来由我为大家介绍,请随我移步至……”声音稚嫩,却尤为专业,展现了年轻一代对非遗传承的热情与潜力。
图二为小小讲解员为队员讲解,杜承睿供图
漫步古城街巷,品味烟火人间
团队深入八坊十三巷,感受古城烟火气息与诗意氛围。漫步于青石板路,欣赏古建风貌,探访八坊民俗馆与河州书院,领略河州深厚历史底蕴。同时,团队成员积极体验地道美食,品尝了中华老字号酱牛肉、啤特果汁、杏皮茶、牦牛酸奶及农家特色菜肴,深度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临夏这座西北小城,从饮食中便可窥见临夏各民族交融共生的生活智慧。
图三为八方十三巷的酿皮子,杜承睿供图
寻访传承名家,体验非遗技艺
“我们东乡的羊肉足够好,才敢白水煮”,马继雄老师这样说道,这简单的一句,便是对东乡手抓这一美食的底气与自信。
为探访这一非遗美食,团队专程拜访东乡手抓非遗传承人马继雄老师,在其总店开展了深度调研。成员们不仅完整观摩并学习了东乡手抓羊肉从选材到烹制的全过程,当团队成员走进厨房拍摄时,一进入厨房,便感到一阵热浪袭来,面对扑面而来的高温,我们当中的几人不停擦着脸上的汗珠,然而,同厨房内的师傅们交流后,我们得知他们长年累月都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中工作,从酷暑到寒冬,从未有过丝毫懈怠。看着师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工具,专注地制作美食,用汗水与坚持传承着临夏的传统美食文化,那一刻,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之后我们更有幸品尝了正宗东乡手抓,深刻体验其独特风味。而这人间至味背后,是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
图四为东乡族手抓羊肉,杜承睿供图
调研中,团队重点聚焦蕴含东乡族智慧的“平伙”聚餐文化。马老师详细介绍了这一源于肉食匮乏时期的传统习俗。
由于早期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不像现在的社会能够顿顿吃肉,为改善一下整个村子里的生活以及家人的生活,大家选用25斤到30斤的一只羊,大概在五个月到六个月,选完之后,再选一家村子里面锅灶好的人家,做“平伙”的东家,“平伙”,本质上是一种源于AA制的乡村聚会形式。当村里有什么矛盾,隔壁邻舍关系不好了,或者村里面商量个事,“平伙”便成了绝佳的方式,将大家聚在一起,把矛盾化解了,将村里的事情商议成了,“平伙”吃的不是一顿肉,有意义的是它的仪式和文化。
而其严谨的八个步骤——挑羊、剥皮、吹肺肠、称斤、剁发子、蒸发子、打股子、丢号,确保了众人集资买羊、平均分享的公平性。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深入理解了东乡手抓的精湛烹饪技艺,更深刻领悟了“平伙”所体现的公平共享朴素理念与集体智慧这一宝贵的文化内涵。
图五为非遗传承人马继雄老师为队员讲解“平伙”,杜承睿供图
开展非遗美育,播撒传承火种
图六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非遗知识,杜瑞霞供图
为让临夏市当地的孩子们深入了解本地非遗,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使他们感受非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精神价值,团队在临夏市西关街道红园新村社区、东关街道龙泉社区系统开展非遗美育活动。美育首日活动包括非遗知识讲解与竞答、非遗飞花令游戏,以趣味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非遗知识,播撒热爱的种子。
在互动问答环节,小朋友们的答案层出不穷,纷纷举手:“老师,我!”并积极与同伴们交流着自己认识的非遗。
图七为队员为孩子们组装皮影人物,杜承睿供图
团队重点开展了“巧手制皮影,非遗润童心”皮影制作与表演活动,为更好地讲述东乡手抓的故事,团队想出借助皮影这一非遗形式来呈现,首先是由团队成员用他们制作的PPT,结合图片和视频,为孩子们详细讲述皮影戏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让孩子们对皮影有一个简单的认知。进入课程实践环节,现有讲课成员展示皮影戏的制作过程,进行示范讲解,之后,孩子们开始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皮影人物,团队成员提前为孩子们准备好了所需要用到的材料,包括纸张、剪刀、颜料、画笔、细竹竿等等
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手画出喜欢的角色,有的画海绵宝宝与派大星,有的画小羊与非遗传承人,孩子们各自选取自己喜爱的人物进行绘画,在皮影材料上一个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后成员们为孩子们剪裁组装,打孔穿棍,让孩子们在手工实践中体会非遗的乐趣。皮影组装工序完成后,便正式开启了讲故事环节。团队成员率先为孩子们讲述东乡手抓的故事,他们详细介绍了其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民俗风情,让孩子们对当地的特色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后,进入孩子们自主讲故事的时间,他们踊跃地参与,所讲述的故事内容更是丰富多样、各具特色。部分孩子选择讲述海绵宝宝与派大星之间发生的故事;而另一些孩子则继续围绕东乡手抓展开讲述,从他们独特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这一美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现场气氛热烈,在光线映照下,光与影,人与戏,一个个影偶活了起来,半透明的幕布上显现出动态的影像。孩子们在这集光影、美术、手工于一体的民间艺术中感受着非遗文化的魅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图八为队员帮助孩子们完成皮影展示,杜承睿供图
在“把美味画出来”和粘土制作美食主题美术课上,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孩子们动手描绘家乡美食,了解非遗美食制作,激发对非遗的兴趣与认同。
队员们先是详细讲解了临夏美食的历史与制作过程,而后让孩子们自己尽情发挥,并一同参与进孩子们的创作中。在这节生动的美术课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对美食的炽热表达,更是对家乡美食的强烈认同。
图九为孩子们正在进行美术课,杜承睿供图
总结
临夏之行,唇齿留香。“舌尖非遗”团队穿梭于博物馆、古街巷、传承人作坊与社区课堂,通过深度参观、亲身体验、系统调研与创新美育,使临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走向生动感知。团队成员不仅记录了详实的饮食技艺与民俗资料,更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了热爱与传承的种子,让文明的薪火在青少年手中传递。
图十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宋育臣供图
此次活动,是团队从非遗文化的学习者、体验者向传播者、推动者转变的重要一步。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撰文|杜承睿
一审|宋育臣
二审|杜瑞霞
三审|詹斯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育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