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出于土,而炼就于火。土本无意,经匠人之手便有了魂;火本无情,藉龙窑之腹便有了韵。"这句流传在湘西陶艺界的古语,道出了龙窑土陶千年不衰的奥秘。为探寻传统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感受陶艺匠人的坚守与创新,7月14日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抵达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黄金坳镇,拜访了龙窑土陶非遗传承人张克明先生。
75岁的张克明老师自幼生长于制陶世家,9岁便开始接触学习龙窑土陶技艺,至今已与陶泥相伴近七十载。他是黄金坳龙窑土陶的第四代传承人,这项兴起于明清时期的制陶技艺,如今已成为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初到龙窑工坊,便被屋檐下陈列的各色陶器所吸引。从半人高的酒坛到掌心大小的茶盏,从质朴的泡菜坛到精美的摆件,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泥土与火焰交融的独特气息。通过张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龙窑土陶以"天然为美,以用为美,以朴为美"的特点。土陶图样源于民间日常生活,却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你们看这个双耳罐,它的造型取自苗家姑娘的银饰;那个刻有鱼纹的酒坛,寓意年年有余;这些涡旋纹代表的是生命的轮回,也记录着我们祖先迁徙途中遇到的险滩激流。"张老师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陶器不仅作为容器,更成为了记录民间智慧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当地人民养成了因地制宜制陶用陶的习惯。将当地的优质陶土制成日常用具,既实用耐用,又契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酒坛要容量大,才能酿出醇香美酒;泡菜坛要密封好,才能腌制出爽口小菜;药罐要透气佳,才能煎出药效。其中,最大的酒坛可容百斤佳酿,最小的茶盏仅如鸡蛋般大小。这些陶器既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又彰显了土陶的实用之美。
讲解结束后,在制陶台前,张克明老师现场演示了土陶制作工艺。我们了解到,一件土陶的制作分为选土、炼泥、拉坯、晾干、修坯、上釉、装窑、烧制、出窑等多个阶段,包含二十多道环环相扣的工序。说话间,老师将一块陶泥置于辘轳车上,双手轻抚之间,泥坯便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缓缓升起,逐渐变成一个匀称的罐体。"这叫做'手随泥走,泥随手变'。"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张克明老师指出,制陶工艺的核心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人与泥土的对话。"你要感受泥土的湿度、柔软度和韧性,手上的力度要恰到好处,太重了会塌,太轻了形不成。"这种工艺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心性。每一次揉捏都需要全神贯注,不可急躁,亦不可懈怠。这一过程让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精妙与不易,也深化了团队对匠人精神的认识。
令人欣慰的是,张老师的儿子张家贵已经成为第五代传承人,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创新设计了多款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陶艺作品,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人惊喜的是,张老师的孙子张翰林也表现出对制陶的兴趣,正在作为第六代传承人培养。
如今,张克明一家不仅在黄金坳镇保持着传统龙窑烧制,还在怀化城区开办了"陶罐罐手工坊",通过研学体验、工艺教学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体验土陶文化。这种"传统与现代并存,保护与创新共进"的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这次社会实践,团队了解到民间匠人坚守中的创新,也体会到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挑战与希望。土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容器,更是民间世世代代文化智慧的结晶。
龙窑的火,已经燃烧了数百年;匠人的手,已经传承了六代人。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泥土与火焰的对话仍在继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在发生。而我们,有幸成为这场对话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