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人”遇“新乡人”,解锁乡村振兴的N种可能——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丽水古堰画乡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24 00: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邵白杨添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邵白杨添) 为破解“人才流动”与“乡土扎根”的衔接难题,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碧湖数游·Young驿创想”实践团赴丽水开展实地调研,并参与丽水市2025创新创业大赛暨数字游民创业大赛路演,解码“共居共生共创”理念下数字人才与在地资源的双向赋能路径,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一、理念为核:52赫兹的“非标”温暖与共生实践

“我们希望为渴望突破舒适圈、寻求深度链接的‘52赫兹’们,搭建一个能探索热爱、突破边界的港湾。”52赫兹不坐班社区主理人橙橙介绍,社区的核心理念在于打破孤立,让数字游民在共居中相互链接、在共生中彼此支撑、在共创中实现价值。

▲图为52赫兹不坐班社区社群活动▲图为社区主理人向实践团介绍社区概况

社群活动让“非标人类”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在协作中形成独特社区文化。社区化身“资源整合者”,对接一二线城市有能力缺资源的数字游民与四五线城市及乡村有资源缺人才的需求,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生活与创业场景,使数字游民不再是“过客”。

二、共创为翼:数字游民的青春力量与时代价值

如何让流动人才扎根乡土,让城市创意激活乡村?在52赫兹不坐班社区,实践团发现了乡村振兴破局的全新路径。通过“7天体验,30天融入”机制,吸引数字游民从短期旅居转为长期扎根,使“空心村”重焕生机;数字游民带来的新媒体运营、品牌策划与本土非遗传承、农耕文化相互融合,通过客流量增长、业态创新,推动古堰画乡文旅产业从“观光打卡”单一模式向“深度体验、价值共创”转型,实现“城市消费力”与“乡村生产力”精准对接。

在数字游民创业决赛路演中,各项目锁定乡村发展痛点,实践团队认识到,数字游民不仅是消费者和居民,更是以“乡村合伙人”身份激活当地资源,成为产业振兴新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内人员座谈

三、实践转化:浙外学子从调研到行动的“三重身份”

实践团队成员带着问题深入田野,在实地调研数字游民社区、了解丽水专项支持政策后,团队提出三个疑问:数字游民是否受益?村民商户是否了解?优质创意是否落地?

以问题为导向,实践团针对政策解读制作九宫格图解,拆解“创业补贴”“住房保障”等政策,让村民和创业青年轻松理解“政策红利”;通过拍摄沉浸式vlog将社区“艺术赋能+在地共创”生态具象化;通过走访当地商户、居民及数字游民,了解数字游民与在地主体的协作模式,使“共生共创”成为看得见、可落地的具体路径。正如52赫兹不坐班社区主理人橙橙所言:“共居是基础,共生是路径,共创才是让古堰画乡焕发持久生机的关键所在。”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话52赫兹不坐班社区主理人橙橙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当地商户、居民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话返乡创业青年代表

当52赫兹社区的咖啡香混着稻田的清香飘向远方,当数字游民的创意与村民的手艺在古堰画乡碰撞出火花,实践团看见的,不仅是一个社区的生长,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浙外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用多元传播、动态评估让更多人了解“数字+乡村”的可能性,让未来村民的笑谈中多些“和数字游民合作”的新故事——这,就是浙外学子实践的初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邵白杨添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