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7月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薪火相传,岐黄新耕”实践队奔赴合肥市长丰县马郢村,开展“三下乡”志愿实践。青年以岐黄之术和躬耕之行,把实践写在大地,把温暖送进农家,为乡村振兴注入杏林智慧与青春动能。
手制香囊:指尖上的“杏林小药箱”
实践队将艾草、藿香、冰片等药材,包进精美的香囊,药香随暑风漫开。队员们一边学习“芳香避秽、化湿驱虫”的古法,一边手把手把香料塞进棉布囊。手指翻飞间,一只只碧绿、靛蓝、绛紫、殷红的小香囊就像一颗颗饱满的“中药种子”,送到农户手中,为他们驱虫消暑,带来中草药的馨香。
▲图为团队成员亲手制作香囊
赤脚下田:把论文写进泥浪
29 日下午,情圆农场的水田里溅起一朵朵泥花。队员们卷起裤腿、脱鞋下田,泥浆没过脚踝,秧苗在指缝间挺立,一垄垄绿意倾泻在水田上。当最后一株秧苗稳稳立定,大家深刻感受到脚踏实地的力量,这是青年写给土地的论文标题,也是写给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插秧体验
义诊走访:把仪器背进堂屋,把健康种进日常
6月30日午后,队员们走入村户开展义诊。血压计、血糖仪一字排开,队员白大褂上的校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队员们一边测量数值,一边提供切实的健康建议。并且把自制的香囊塞进老人手里,“晚上挂床头,防蚊又安神。”三天里,团队走访三十余户,完成问卷二十余份,送出香囊50只。
▲图为团队成员为居民测血压义诊
马郢蝶变:在文明实践站听泥土的心跳
清晨,队员们走进马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面照片墙记录了“马郢计划”七年来的蝶变:从“空心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从“留守老人”到“研学导师”,从“撂荒地”到“田园会客厅”。跟随着孙阳阳,孙涛老师的讲解,深刻体会到志愿公益服务为马郢带来的强大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孙涛老师
薪火相传:把青春写进乡土中国
三天很短,短到只够插下一垄秧、制一袋香、写一份报告;三天又很长,长到足以让一群青年把“大医精诚”的誓言翻译成沾满泥土的行动。队员们把岐黄之术揉进艾草的清香,把躬耕之汗滴进马郢的水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把青春写进了乡土中国。下一站,薪火仍将相传,岐黄继续新耕。
▲图为团队合照
风起马郢,薪火不熄。安徽中医药大学“薪火相传,岐黄新耕”实践队的三天,只是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宏大叙事里的一个逗号;当香囊的艾香仍在乡风里回旋,当新插的秧苗正拔节生长,岐黄之种已深植乡土,青春之责已写进田野。愿这一把把带着体温与药香的“岐黄薪火”,化作万千星火,在更广阔的中国乡村持续燎原——让杏林春暖,与稻浪同频;让青年脚步,与时代共振。马郢的蝶变未完待续,而他们的故事,已从田埂出发,奔向下一座村庄、下一垄希望。(撰稿:陈香玉 图片:刘思嘉 朱敏 陈可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香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