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阳诗人彭秋潭有诗云:“换工男女上山坡,处处歌声应鼓锣,但汝唱歌莫轻薄,那山听得这山歌。”此诗描绘的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的演奏场景。为深入了解薅草锣鼓的历史与文化内涵,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拜访了非遗传承人罗留英老师。
在“民间记忆”艺术馆,尚未入座,便传来一声高腔,音色高亢尖利,起伏陡急。高如利箭穿云,低似沉砂坠水,尾音却蓦然回旋,似断非断,令人屏息。歌声渐歇之际,锣鼓声骤起,节奏铿锵,似山雨欲来,又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锣鼓与歌声交织,仿佛将人带回昔日的农耕场景。据老师介绍,薅草锣鼓历史悠久,《周礼》中“击土鼓以乐田畴”的记载,表明西周时已有鼓乐协耕的仪式。学者认为其雏形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汉代农业技术发展期,距今已逾3000年。古时土家族地区地广人稀,加之野兽侵扰,因而形成了换工互助、集体劳作的习俗,春夏之际,常见“男女上山坡”的景象。
在强度大、人数多的薅草劳动中,喧腾的锣鼓成为最佳调剂,既可加快进度,又能鼓舞干劲。薅草锣鼓通常由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一人击鼓定节,一人敲锣应点,锣鼓间歇,歌声四起。完整的薅草锣鼓包括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歌头开篇定调、点明主题;请神祭祀祈福,依次敬告神明;扬歌为主体,唱词灵活,见物起兴、因人设词——或咏景:“天上乌云赶乌云,地下薅草赶时辰”;或赞勤者:“张大哥薅草如龙摆尾,草根翻起似浪推”;或讽懒汉:“莫学斑鸠贪玩耍,要学蜜蜂勤做工”,内容包罗万象。送神收尾,唱词简短,多为谢神祈福。劳动节奏张弛有度,歌声也随之起伏:舒缓时多唱调情逗趣、幽默斗智之曲,旋律悠扬,轻松欢快;紧张时则歌声激昂,“择善讴者,一人击鼓而歌,锣鼓应之,……盖欲耕耘者,乐而忘疲”。唱腔唱词之外,锣鼓配合尤为关键。秭归薅草锣鼓中,锣直径约15厘米,频率高达4000Hz,能在峡江峡谷多次回声,形成“一锣震三湾”之效;鼓直径约20厘米,低频约1200Hz,声效浑厚,与锣声高低交织,回荡山谷。
近年来,罗老师一直致力于挖掘与保护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带领团队深入土家聚居区,走访年迈歌师傅,记录濒危唱词与曲调,已搜集整理400余首山歌,其中20余首录制成音视频,并培养近50名徒弟。2013年,为推广薅草锣鼓,她毅然放弃经营红火的农家乐,赴屈原故里“民间记忆”馆开设戏班,向游客宣传展示。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认识到,薅草锣鼓的精髓从不囿于博物馆展柜,而存于创造、使用并延续其生命力的劳动人民手中——在他们粗糙有力的掌间、晒得黝黑的脊背上,以及为生活、土地与同伴放声高歌的喉咙中。它是远古农耕文明在鄂西群山间的回响,是土家先民面对自然险境凝聚的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歌头、请神、扬歌、送神的完整结构,堪称微缩的农耕宇宙观,连缀着人、神、土地之间最朴素而深刻的依存。扬歌部分的即兴创作,更是劳动者观察生活、抒发情感、传递智慧的鲜活载体。那些对勤者的赞美、对惰者的戏谑、对自然的摹写,无不跃动着蓬勃的生命力。这份生机穿越千年,仍将在未来持续焕发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