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凉水 绿脉长歌——东林学子透过不同视角看林场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4 23: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怡 吴昊东   阅读 46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的“绿脉长歌”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凉水实验林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与多位老职工的交谈中,成员们有幸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凉水实验林场的发展进步。

(图为队员们进行采访的主要场所)

老炊事员刘天旭先生1978年便来到凉水实验林场工作,他从后勤工作的角度为队员们讲述了林场迅速发展的炊事条件——上世纪80年代林场主要依靠烧柴火,每次生火做饭还需要徒步很远将木材搬运回来;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林场购进了柴油发电机,具备了稳定的炊事条件。不仅如此,就连案板上的食材数量和种类都变得丰富起来。林场生活条件的改善离不开国家资金政策的大力支持,林场的进步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图为队员对刘天旭先生进行采访)

林场职工桑作兴和姜凤滔作为第二代林业人,向队员们讲述了他们各自工作领域的发展变化。亲临采伐一线的桑作兴老先生回忆:从前林场搬运采伐树木都是人工拉运,尤其是早上的露水经常打湿衣服黏在身上,加上还有蚊虫叮咬,很不 舒服;后逐渐引进了省时省力的机械设备,运输木材方便多了。姜凤滔先生长期工作在森立防火一线,亲身经历了从人工巡逻防火,到无人机全天监控的转变,科技兴林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图为队员对桑作兴先生进行采访) 

刘传照老先生是凉水实验林场的前副场长,他几乎经历了林场生态转型的整个过程。他描述说,林场初建时,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时期,林场的主要任务是为祖国各地建设提供木材;但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国家生态保护理念不断增强,林场也随之进行了生态转型,木材砍伐逐渐削减。1980年,林场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的野外实习基地,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2017年又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政策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场的定位:从伐木为主的生产基地逐步转型为科研和教育基地,这也是我国生态保护理念日益增强的真实写照。在科研教学方面,如今的凉水实验林场拥有综合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和宣教标本室等教学实习及科普宣传设施;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林场在生态保护和教育科研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图为队员对刘传照先生进行采访)

凉水实验林场的发展变迁,是代代林业人倾力奉献的结果,是国家林业政策转变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案例。从一无所有到设施齐全,从啸啸油锯声到鸟鸣阵阵,七十多年的时光里,这片林海见证了无数先辈砥砺奋进的模样,见证中国林业从“砍树经济”走向“生态守护”的文明变迁。(通讯员:李怡 吴昊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