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一座山与一种精神的千年共鸣

发布时间:2025-08-24 22: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培培 周旭生树 陈磊   阅读 34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知识课堂

在豫西北的太行山脉与中条山脉交汇处,王屋山如一位沉默的巨人,屹立了亿万年。它既有 “太行之脊” 的雄奇险峻,又有 “天下第一洞天” 的清幽灵秀 —— 主峰天坛山海拔 1715 米,登顶可俯瞰 “千里平原铺锦绣” 的壮阔;山间的阳台宫、紫微宫错落分布,飞檐下的铁风铃在风中轻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但王屋山真正被载入中华文明基因的,并非仅仅是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是一个流传了两千余年的故事 ——《愚公移山》。如今,当我们踏上王屋山的石阶,触摸山间的岩石,不仅能感受一座山的厚重,更能听见一种精神的回响,那便是 “敢想敢干、不离不弃、久久为功” 的愚公精神。

王屋山的名字,源自《禹贡》中 “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 的记载,它不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更因 “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的地位,成为中华文化中 “仙山” 的象征。走进王屋山,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岩石多为红色石英砂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形成了 “天坛云海”“王母仙灯”“天坛倒影” 等八大自然奇观。每年春秋两季,山间的红叶与野花交织成画,清晨的云海漫过天坛山的山脊,仿佛将整座山托入仙境;而到了冬季,白雪覆盖的松柏与红色的岩石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愚公移山》的故事,最早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决心率领子孙 “毕力平险”,挖掉王屋山与太行山。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坚定地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最终,他的执着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将两座山移走。这个看似简单的神话故事,却在两千余年的流传中,逐渐超越了 “寓言” 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的一座图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愚公精神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 “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的核心始终未变。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愚公精神成为儒家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道家 “水滴石穿” 思想的生动写照;近代以来,面对国家危亡与民族困境,愚公精神成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象征 ——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的军民以 “愚公移山” 的信念坚持敌后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成为鼓舞人民建设国家的口号,从治黄工程到红旗渠修建,无数人用行动诠释着 “久久为功” 的坚守。

站在王屋山的天坛峰顶,远眺连绵的群山,耳畔仿佛能听见千年前愚公挥镐的声音,也能听见新时代人们奋斗的脚步声。这座山,见证了一个神话故事的诞生;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行。从 “挖山移石” 到 “种树护绿”,从 “艰苦奋斗” 到 “创新发展”,愚公精神从未过时,它如同王屋山的岩石一般,历经岁月冲刷却愈发坚硬,成为中华民族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走进王屋山,我们读懂的不仅是一座山的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 “愚公移山” 的信念,有 “久久为功” 的坚持,就没有跨不过的山,没有办不成的事。而这,正是王屋山与愚公精神,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旭生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