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宝传世独一份:李白与他的《上阳台帖》

发布时间:2025-08-24 22: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培培 周旭生树 陈磊   阅读 76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知识课堂

在华夏文明的艺术宝库中,书法与诗歌宛如两颗璀璨星辰,交相辉映。而李白,这位被誉为 “诗仙” 的传奇人物,不仅以其豪放飘逸的诗篇名垂千古,更以一幅《上阳台帖》,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承载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它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盛唐气象与诗仙心境的探索之门。​

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秋,对李白而言是段复杂时光。此前,他怀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壮志入京,却在 “供奉翰林” 任上看透宫廷繁华与虚浮,最终被唐玄宗 “赐金放还”,带着抱负未展的失意离开长安。不愿困于愁绪的他,约杜甫、高适踏上漫游之路,道教圣地王屋山成了此行一站。​

李白来王屋山,不只为赏景,更为寻访故人 —— 道教宗师司马承祯。这位被唐玄宗尊为 “道兄” 的老者,道法高深,与李白是忘年交。早年李白在《大鹏赋》中写道,自己如大鹏 “激三千以崛起”,这份志向的萌发,离不开司马承祯的赏识。他满心期待在王屋山阳台观,与老友煮茶论道,一吐心中块垒。​

可命运开了沉重玩笑:抵达阳台观时,道士告知司马承祯已在九年前羽化登仙。骤闻噩耗,李白的期待瞬间化为失落,他站在观内庭院,望着历经风雨的古柏,久久无言。直到目光落在西墙 —— 那里挂着司马承祯生前的山水画,笔墨苍劲,山水间似有仙气流转。睹画思人,万千情绪涌上心头,李白取来笔墨,在宣纸上挥毫而就:“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这 25 字,无华丽辞藻却字字见心:“山高水长” 是王屋山实景,也是对故人德行的赞颂;“非有老笔” 既夸司马承祯画技,也藏着知音已逝的惋惜。写完掷笔,墨汁未干,李白便悄然离去,他未曾想,这幅即兴短帖,会成为自己留给世间唯一的书法真迹。​

提起李白,世人先想到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诗句,却少有人知他的书法也带 “诗仙气”。《上阳台帖》虽仅数行,却将李白个性与盛唐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字体是草书却不拘狂放,融入行书灵动,形成 “纵放中见沉稳” 的风格。“山” 字起笔刚劲如刀削,竖画挺拔似王屋山主峰;“水” 字笔势蜿蜒,牵丝如溪流流畅;“千”“万” 二字笔画简洁,凭粗细变化显 “物象千万” 的壮阔;“老笔” 二字墨色浓重,笔力苍劲,凝着对司马承祯的敬重与缅怀。​

宋代黄庭坚评价此帖:“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 李白的书法与诗歌如出一辙 —— 无刻意雕琢,却满是浪漫主义张力。他写字似不受章法束缚,又在自由中含章法:行笔如 “轻舟已过万重山” 般畅快,收笔似 “孤帆远影碧空尽” 般有余韵。这种 “随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是盛唐文人自信洒脱的写照,让《上阳台帖》成了 “可触摸的盛唐记忆”。如今在故宫博物院凝视墨宝,能清晰见纸张褶皱与墨色浓淡,这些细节让千年前怅然挥毫的李白仿佛就在眼前。

墨宝传世独一份,李白与他的《上阳台帖》,早已超越了 “书法作品” 的定义。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记录着盛唐的豪迈与文人的情怀;它是一条精神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个人与民族。当我们再次凝视这 25 字,看到的不仅是李白的笔迹,更是中华文化中 “坚守” 与 “传承” 的力量 —— 这份力量,会如同王屋山的山水一般,历经千年而不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旭生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