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关中地区农村可再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杨陵区团委的支持与协助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暑期社会实践团于 7 月 21 日至 25 日,赴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揉谷镇、五泉镇等多地,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专题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与职能部门对接、实地考察种植养殖基地、访谈农户与技术人员、采集样本及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摸清了当地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状况。
田间地头察实情:种植废弃物处理呈现区域分化特征
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在揉谷镇、五泉镇的葡萄园、猕猴桃园及粮食作物区开展了细致入微的调研。为全面掌握情况,团队同步推进入户走访与问卷发放工作。队员们走进农户家中与农户促膝长谈,详细询问葡萄枝条修剪后的处理习惯、秸秆还田的实际效果,以及农膜处理情况等细节。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杨陵区新集村向村民发放问卷 朱佳颖 供图
与此同时,田间考察与取样工作同步展开。队员们在不同作物种植区采集了土壤样本和修剪枝条、粉碎还田的秸秆样本,尤其对秸秆还田区域和未还田区域的土壤分别进行了取样,计划通过实验室分析探究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及环境的影响。调研发现,杨陵地区种植废弃物的处理状况因作物类型不同,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化特征。在以葡萄、猕猴桃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区域,由于这类作物的修剪枝条等废弃物产量相对较少,且具有易降解的特性,处理起来较为简便;而在粮食作物种植区,大量的玉米秸秆多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清运处理,整体处理压力相对较小。这种因作物属性差异形成的处理格局,为后续针对性优化种植废弃物管理模式提供了清晰的现实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杨陵区椒生村葡萄种植地完成土壤采样工作 朱佳颖 供图
养殖场里觅良方:规模差异导致资源化利用水平悬殊
实践团走访了揉谷镇、五泉镇等地的养殖场,结合村委会座谈掌握的区域养殖布局数据,重点调研了不同规模养殖场的废弃物处理模式。队员们对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和私人散户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进行了取样,以便后续分析不同处理方式下粪便的成分变化、腐熟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污染隐患等。
在揉谷镇的 “奶山羊 + 猕猴桃” 循环产业园,将羊粪与秸秆混合发酵还田。技术人员老张说:“这有机肥省了不少化肥钱,果子还能卖好价钱,生态和经济两头受益。”据了解,该模式可减少化肥 30%-50%,提升果品品质,实现双赢。五泉镇的示范园区则形成了养殖、有机肥生产和种植的完整链条,处理设施完善。
但私人散户养殖场仍是环境治理难点,存在畜禽粪便露天堆放现象。在入户走访中,多位散户养殖户反映::“规模小,建不起处理设施,拉出去又费钱又费力。”部分村庄的村委会表示,正在尝试集中收集散户粪便的方案,但运输成本仍是主要障碍。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杨陵区汤家村养牛场实地参观并完成粪便取样工作 朱佳颖 供图
满载成果启新程: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本次 “三下乡”活动中,实践团足迹遍布杨陵区多个村镇,系统收集了不同区域、类型农业废弃物的处理现状、技术瓶颈、政策落地情况及典型案例,采集环境样本数十份,回收有效问卷近百份。这些一手资料与案例,将为研究关中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路径、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参考。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只有将入户走访捕捉的农户诉求、田间取样获得的科学数据、座谈交流收集的基层经验相结合,才能提出真正接地气的解决方案。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杨陵区除张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座谈结束后拍摄合影 朱佳颖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书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