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奔赴日照,聚焦黑陶、鱼线面两项涉海非遗,通过实地实操、工匠访谈、方案策划等方式,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梳理传承痛点,探索活化路径,为涉海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注入青春动能。
鱼线面:百年渔家味的坚守与创新
作为传承十六代、可追溯至清代的涉海非遗,鱼线面最初为商船水手研制,如今是日照渔家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实践队走进东夷小镇尹记鱼线面馆,在传承人尹长吉的指导下深入体验制作:从尝试揉制面团、擀皮,到学习抻拉技艺——队员们几经尝试才将面团拉成长丝,而尹长吉仅凭手腕巧劲就能把面块抻成可穿过绣花针孔的细丝,让队员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醒面环节中,队员按要求将面条盘在竹匾并挪至通风窗台,借海风晾晒,深刻理解手艺人“顺应天时”、与自然环境适配的经验。
同时,实践队助力鱼线面传承优化与传播拓展:一方面记录不同季节和面水比、醒面时长,总结“夏季减水、冬季延醒”的实用参数,梳理揉面、搓条技巧,将口传经验系统化;另一方面策划多元推广活动,在东夷小镇设体验区邀请游客尝试制作并发放小贴士,介绍其与渔家生活的关联,还拍摄制作过程短视频计划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此外,队员提议开启抖音直播,借互联网让巷弄里的手艺走向大众;面馆墙上清晰的制作工序图与“2023年度东夷工匠奖”,也为这门老手艺提供了“身份证明”,使其从地域美食升级为承载故事与匠心的文化符号。
图为尹长吉制作鱼线面。赵淑涵 供图黑陶:千年陶韵的传承困境与破局探索
在东夷黑陶博物馆,实践队围绕黑陶展开调研。黑陶以沿海滩涂黏土为原料,黏土中混杂的细碎贝壳碎屑是海洋环境的独特印记,其制作需经选料、拉坯、雕刻、烧制等多道工序,凝结着先民对海洋的观察与智慧。负责人李国庆与市级非遗传承人卜广云带领队员实操:从筛选分类黏土、去除杂质备料,到参与制坯时的揉压摔打、雕刻海浪纹与鱼纹、打磨坯体,再到近距离感受模拟窑炉的严苛烧制技艺。队员们在拉坯时深刻体会到技艺难度——陶泥易歪扭、厚薄不均,也更懂匠人深厚功力与卜广云“一生专注黑陶”的坚守。
调研中,实践队也梳理出黑陶传承的现实困境:技艺圈层限制明显、传承迫在眉睫,工匠收入低,且因技艺独特性,“建设黑陶产业园工业化生产”的提议暂难实现。针对这些问题,李国庆提出破局思路,包括建立“院校合作+工坊实训”的系统化培养机制,让黑陶制作成为安身立命的职业,以及希望政府设立专项款项缓解人才储备与工艺升级的资金压力。实践队员则建议拍摄纪录片、借助新媒体,打造黑陶独特文化符号,打破与大众的壁垒,展现其当代价值。
图为李国庆向实践队员介绍黑陶的历史。赵淑涵 供图
文旅融合:串联非遗资源,激活海洋文化活力
实践队以两项涉海非遗为核心,推动文旅融合落地:整合黑陶工坊与鱼线面作坊资源,设计“非遗”打卡路线,在东夷小镇发放路线图,引导游客沉浸式体验黑陶雕刻与鱼线面制作,打通非遗与海洋文旅场景的联结。
图为实践队员全体合影。赵淑涵 供图
此次实践,“农遗新韵”实践队从非遗实操传承、问题梳理到创新方案策划全程参与,既挖掘了黑陶与鱼线面中的海洋文化基因,也为其活化提供了具体路径。后续,团队将持续发力,力求让日照涉海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更多光彩,谱写海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全新篇章。(通讯员 张晨曦 谭佳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淑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