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刻春秋,墨香印乡愁”。在湖北宜昌夷陵区的青山绿水间,一种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夷陵版画,正以其独特的黑白语言诉说着三百多年的农耕文明。为探寻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感受民间艺术中蕴含的智慧与生命力,7月9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抵达湖北省宜昌市,拜访了夷陵版画非遗传承人韩玉红老师。
韩玉红老师自幼生长于版画氛围浓厚的夷陵乡村,1988年参加了宜昌县首届版画培训班,从此与版画结下不解之缘。她师从夷陵版画老艺人,经过三十多年的磨砺,如今已成为这项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
通过老师讲解,团队成员了解到夷陵版画以简为美,以拙为美,以真为美。版画题材源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夷陵地区的民间传说。韩老师指着她的代表作《打狐狸(解救家凤)》解释道:“这幅画记录的是我们农村常见的场景——狐狸偷鸡,女主人拿着扫帚追赶。这里面有我们的生活,也有我们的幽默。”
夷陵版画的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翻滚的浪花记录着长江险滩的汹涌,层叠的梯田描绘出夷陵人的生存智慧,丰收的庄稼象征着农耕文化的繁荣,各种动物图案则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农民艺术家们,不拘泥于严格的透视原理,而是用最质朴的刀法,刻画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在创作台前,韩玉红老师向我们演示了版画制作的全过程。团队成员了解到,一幅版画的制作分为绘稿、转板、刻板、拓印四个阶段,包含构思、草图、墨稿、转印、雕刻、调墨、印刷等二十多道工序。说话间,老师手中的刻刀在木板上游走,刀锋过处,木屑纷飞。原本平整的木板上逐渐显现出清晰的图案。她手法娴熟,深浅有度,每一刀都恰到好处。
韩玉红老师指出,版画艺术的核心不在于工具的优劣,而在于创作者的内心。“刻版画就像种地,急不得,也慢不得。每一刀都要心中有数,手下有度。”这种工艺不仅考验技巧,更考验心性。她说:“我们农民搞版画,刻的是我们的生活,印的是我们的感情。”
这次寻访,团队成员了解到农民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也体会到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版画不仅是夷陵人墙上装饰的艺术品,更是他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方式。
当刻刀与木板的摩擦声与远处的鸡鸣犬吠交织成曲。团队成员意识到,守护这份“木刻上的乡愁”,远非仅靠博物馆展柜或非遗名录认证所能达成。它需要如韩玉红老师般打破门户之见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尝试与理解。木板上的史诗,不该束之高阁,而应走出展柜,与人们共同走向未来。
韩老师的工作室里,一幅刚完成的新作《家乡新貌》靠在墙边,画中不仅有传统的农耕场景,还有新建的公路和民居。“时代在变,我们的版画也要变。”韩老师说,“但不管怎么变,刻刀下的真情实感不会变。”这句话道出了非遗传承的真谛——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要离开时,回望韩老师的工作室,墙上那一幅幅黑白分明的版画,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土地、关于生活、关于传承的永恒故事。在这个数字图像泛滥的时代,这些手工雕刻的版画以其质朴的力量,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不忘乡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