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化振兴的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愈发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理念,为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7月8日至7月12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社会实践队分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泰安市新泰市,通过“理论宣讲+实地调研+互动体验”的形式,开展“第二个结合”主题宣讲活动,同时挖掘两地文化振兴实践经验,探索理论与乡土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径。单县作为千年古县,留存着百寿坊、百狮坊等文化遗产,传承着单县羊肉汤制作技艺、山东落子等民俗;新泰市坐拥泰山文化辐射优势,兼具汶河农耕文化、民间剪纸等特色资源,两地均为“第二个结合”在乡村落地实践的典型样本。
双向宣讲,让“第二个结合”扎根乡土
为让“第二个结合”理论更贴近村民认知,实践队针对两地文化特色定制宣讲内容。在菏泽单县,队员以“传统民俗里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价值”为主题,结合单县羊肉汤制作技艺中“诚信经营”的传统、山东落子曲目里的家国情怀,讲解“第二个结合”如何让传统文化从“老手艺”“老故事”变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并通过现场演示山东落子改编唱段,将理论融入艺术表达;在泰安新泰市,宣讲则围绕“泰山文化与农耕精神的当代传承”展开,队员结合汶河沿岸村民“勤耕善作”的传统、民间剪纸中“国泰民安”的寓意,阐释“第二个结合”对挖掘乡土文化精神内涵、培育新时代村风民风的指导意义。
实践队采用“提问互动+案例分享”模式,针对村民提出的“如何让年轻人愿意学传统手艺”“文化活动怎么搞才能更热闹”等问题,结合外地文化振兴案例,讲解“第二个结合”如何指导实践——如通过“传统技艺+电商”“民俗活动+文旅”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既“留得住”又“活起来”。
▲图为实践队员在菏泽单县开展“第二个结合”宣讲、与村民互动现场。冯钰 供图
实地调研,挖掘“第二个结合”实践经验
宣讲之余,实践队同步开展调研,挖掘两地在“第二个结合”指引下的文化振兴做法。在单县,队员走访山东落子传承基地、羊肉汤文化产业园,发现当地通过“理论+产业”融合,将山东落子与乡村道德讲堂结合,用传统曲艺宣讲政策;同时依托羊肉汤非遗技艺,打造“文化+餐饮+旅游”产业链,这正是“第二个结合”中“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新泰市,实践队走进民间剪纸工坊、汶河农耕文化展览馆,了解到当地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将剪纸技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合,组织村民创作“孝老爱亲”“生态保护”主题作品,在社区文化墙展示;还依托农耕文化资源,开发“汶河农耕体验游”项目,让游客参与播种、剪纸等活动,实现“文化体验+增收致富”,印证了“第二个结合”对文化资源转化的推动作用。
直面瓶颈,探索“第二个结合”深化路径
调研中,实践队也发现两地文化振兴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也是“第二个结合”在乡村实践中需突破的方向。一是理论传播深度不足,部分村民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解仍停留在“听说过”层面,缺乏与自身生活、文化实践的关联认知;二是文化创新人才短缺,单县的山东落子、新泰的民间剪纸均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年轻人参与度低,难以用新形式、新载体诠释传统文化;三是产业融合层次较浅,两地虽有文化产业基础,但多集中在“初级产品销售”“简单体验活动”,缺乏融入文化精神内涵的高附加值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
▲图为实践队员入户调研现场。张奕欣 供图
此次实践队走进菏泽单县、泰安新泰市,既通过定制化宣讲让“第二个结合”理论走进乡村,又通过调研提炼了文化振兴的实践经验。两地的探索表明,“第二个结合”不是抽象理论,而是能指导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唯有扎根乡土文化土壤,才能让理论真正转化为推动文化振兴的实际成效。未来,若能进一步加强“第二个结合”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培育青年文化创新人才、深化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更强动力,也为“第二个结合”在更多乡村落地提供可复制的经验。(通讯员 冯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