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学子三日探邕剧:解码传统戏曲魅力,青春力量助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26 00: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心怡 彭子珊 赖思宇   阅读 5.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谢心怡 彭子珊 赖思宇)2025年7月4日至6日,广西师范大学“邕韵新唱队”的学子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奔赴南宁市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及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为期三天的邕剧实地调研之旅。这支年轻团队以深度走访为笔,以真实观察为墨,探寻广西地方传统戏曲邕剧的发展脉络,用青春行动为其传承注入新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南宁博物馆讲解员

盛夏的热浪未能消减队员们的调研热情。团队首先召开筹备会议,在南宁地图上精准圈定四大核心调研场所。“新会书院是邕剧演出的传统阵地,承载着老戏迷的记忆;广西民族剧院展现着邕剧的现代舞台转型;南宁博物馆藏有邕剧的珍贵历史遗存;三街两巷则是民间文化与邕剧交融的鲜活场景。”团队负责人的讲解,让队员们清晰把握各调研点的核心价值,随后经热烈讨论,明确从“环境特征、历史脉络、公众认知”三大维度展开调研,为后续实地走访筑牢基础。

“邕韵新唱队”走进南宁博物馆,在邕剧展区开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泛黄的老戏服、定格经典瞬间的旧照片、承载舞台故事的老道具,无声诉说着邕剧的过往辉煌。馆内工作人员主动为学子们担任讲解员,重点介绍邕剧脸谱的独特文化内涵:“邕剧脸谱多为专角专谱,常用黑、红、白、绿、黄五色,辅以蓝、灰、金等色。色彩不仅能体现人物肤色,更能暗喻性格特点,其中还蕴含着岭南人民的传统习俗与地方文化基因。” 展区内的一幕让队员们倍感温暖:一位奶奶抱着三岁左右的小男孩,驻足在播放邕剧经典选段的电子屏前,小男孩目不转睛盯着屏幕,小手还不时模仿剧中动作。“这孩子每次来博物馆都被邕剧吸引,在家还会哼几句调子。”奶奶的话,让队员们看到了邕剧传承的“星星之火”。此外,队员们还通过馆内资料,深入了解《五台会兄》《陈塘关》等经典邕剧的创作背景与表演特色,对邕剧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图为小朋友欣赏邕剧脸谱

新会书院内锣鼓喧天,邕剧经典剧目《打神告庙》正在上演。队员们坐在观众席中细致观察,发现台下观众以白发老人为主,他们看得入迷,不时跟着哼唱;年轻观众则寥寥无几,这一现象让队员们意识到邕剧“受众老龄化”的现实挑战。 演出结束后,队员们立刻前往后台,与演职人员深入交流。邕剧演员赵师傅一边卸妆,一边道出行业现状:“我们剧团每周最多演两场邕剧,规模远不及粤剧团。”但他话锋一转,眼中泛起希望:“好在政府和文化机构开始重视,我们艺术中心也启动了年轻演员培养计划,盼着能让邕剧后继有人。” 谈及邕剧与粤剧的区别,另一位演员拿起后台的真兵器比划着解释:“邕剧用南宁白话演唱,本地人听着亲切;而且我们的武戏是‘真刀真枪’上阵,动作刚劲有力,这是邕剧的一大特色,比粤剧的武戏更具视觉冲击力。”

三天调研转瞬即逝,“邕韵新唱队”的队员们带回了厚厚的调研笔记与满满的思考。他们梳理发现,尽管邕剧面临公众认知度低、受众范围窄等困境,但其“南宁白话演唱”的语言优势、“真刀真枪武戏”的表演特色,正是其独特的魅力与传承潜力所在。 “这次调研让我们既看到了邕剧的珍贵价值,也认清了它的发展困境。”团队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团队将把调研素材整理成系列宣传资料,通过短视频、图文等新媒体形式,向更多人科普邕剧知识、展现邕剧魅力。未来,“邕韵新唱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在邕剧传承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让这门广西地方传统戏曲绽放新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