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东社区的“三线密码”:军工文化如何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兰州大学实践团队调研军工社区,探索“银发力量+红色基因”治理模式

发布时间:2025-08-25 23: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斐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观点

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银东社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传承”正在展开。作为全国罕见的“四厂合一”军工社区(集中居住原四家山东小三线军工企业职工及家属),不仅保存着完整的三线生活印记,更在基层治理中创新激活“三线军工精神”,成为红色文化赋能社区治理的典型样本。7月下旬,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团走进这里,解码“军工社区”的治理密码。

图为活动合影

军工记忆与社区认同: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精神纽带

银东社区的独特底蕴,源于特殊的时代印记。上世纪60年代,国营山东前进机械厂、中兴机械修理厂等四家军工企业落户临沂,银东社区是专为小三线军工厂搬迁而建的特色社区。即便企业几经改制,“军工大院”的生活氛围与居民的归属感始终延续至今。社区党总支书记陈连纵介绍:“社区里超半数居民都有三线建设背景,‘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军工精神,早已融入大家的血脉。”​

图为实践团访谈陈连纵书记

为将这份精神财富转化为治理动能,社区精心培育“三线军工・红心铸魂”特色党建品牌。漫步社区文化广场,锈迹斑斑的三线建设老机器静静陈列,配套的讲解牌不仅科普历史知识,更成为传承精神的无声课堂。而社区内的军工文化展览馆,堪称一座“微型博物馆”,职工工作证、生产工具、奖状等百余件老物件有序展出。在这里,退休老干部成立了宣讲团,先后开展“军工人讲军工故事”活动数次,既激活老一辈的情感认同,又培育新一代的价值观念。“年轻人听着父辈的故事,对社区的感情自然更深了。”陈连纵感慨道。老军工翟桂华普及民生政策,郑玉春、陈淑达调解室化解120余起纠纷,让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服务与调解中不断升华。

图为老职工带领实践团参观讲解社区

银龄力量与基层治理:老军工的“第二战场”

在银东社区,退休职工占比28%。如何激活“银发资源”?社区探索出“五色服务”机制:红色服务为96户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橙色服务让85岁以上老人居家参与组织生活,蓝色服务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技能支持,这些服务精准对接不同人群需求。其中,黄色服务尤为亮眼,社区组织60岁以上居民成立“沂蒙军工”巡逻队、“山东老兵”等志愿服务队,穿梭在社区治安巡逻一线;“陈奶奶工作室”和“郑玉春矛盾调解室”凭借老职工威望与经验,成功化解诸多邻里纠纷。绿色服务同样出色,社区投资200万元打造4160㎡的军工主题公园,这里不仅是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还定期开展就业咨询等邻里服务,邻里情谊在活动中升温。​

老军工们从“被服务者”变为“治理参与者”,这种“以老带新、以红促治”的模式,让老军工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破解了老旧社区“人力资源匮乏”的难题。

图为社区品牌建设成果

代际对话:当“00后”遇上“三线建设者”

7月24日,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举行——11位三线老职工与实践团成员展开“青春对话三线历史,薪火相传永续荣光”主题座谈会。临沂大学吴建章教授、社区党组织代表共同参与,社区党总支书记陈连纵、前进支部书记张明泉主持会议。​

图为实践团与老职工座谈会

座谈会上,老职工们深情回顾往昔岁月。武善省将三线精神凝练为:以坚定信念为根基,以铁的纪律为保障,以无畏气概为底色,以奉献精神为内核的崇高品格。退休教师张在光则聚焦三线精神传承,建议:“将三线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需从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情感共鸣三个维度设计。”此外,老人们还分享了山洞建厂的艰辛、技术攻关的日夜,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的赤诚和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许。这场对话,不仅是三线精神的生动诠释,更为实践团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图为老职工发言

从社区样本到治理范式:可复制的“银东经验”

调研中,团队总结出银东社区的三大创新价值:文化赋能治理:将三线军工精神与沂蒙精神结合,形成独特的社区治理文化内核;银发资源转化:通过组织化设计,将老年人的经验、威望转化为治理效能;校地协同创新:临沂大学与兰州大学建立联合调研机制,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种‘红色文化铸魂、银发力量支撑、校地合作赋能’的模式,为全国老旧工业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团队立志深度挖掘“银东经验”,助力全国军工遗存集中区域推广。

精神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在基层

在银东社区的三天调研中,实践团成员见证了三线精神从“历史记忆”到“治理动能”的转化:老军工们在社区治理中延续着“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担当,青年学子则在观察与对话中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

正如团队成员在总结中所说:“三线精神的传承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要像银东社区这样,找到与当代社会的连接点——它可以是一次党课、一场调解、一次演出,甚至是老职工手中一盏修旧如新的台灯。当红色文化真正融入生活,精神传承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社区开展三线精神宣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