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乡红韵续薪火 三线精神谱新篇 ——兰州大学实践团队探索临沂小三线红色资源活化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4 23: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斐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中国三线建设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崮乡情寻·三线焕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5日至25日,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和兰山区银东社区开展调研。团队聚焦临沂小三线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深入探索其赋能党史教育的实践路径,推动三线精神与时代结合,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此次实践得到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吴建章教授的支持,两校联动形成东西互通效应,让调研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

理论奠基:宏观认知中触摸红色历史

实践伊始,团队便得到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主任、原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军工代号5805厂)党委副书记穆宝忠的悉心指导。穆书记从济南专程赶赴临沂,为团队讲授“红色‘三线建设’,功在千秋万代”主题党史课,系统阐释山东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与精神内核,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队员对这段历史形成宏观认知。

图为实践团访谈穆宝忠

课后,在吴建章教授与穆书记的带领下,团队走进岱崮园区博物馆(9381军工洞)。斑驳的军工器械、泛黄的历史照片、振奋人心的红色标语,将那段“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岁月具象化。队员们通过实物与讲解的结合,深刻理解了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意义,更意识到挖掘历史、传承精神的紧迫性。

图为实践团参观博物馆倾听讲解

精神解码:从奋斗故事中汲取力量

7月16日,实践团队专访原国营山东民丰机械厂职工公茂田。公茂田曾扎根沂蒙,以愚公移山之志,将海拔600余米、杂草丛生的荒山,硬生生改造成硕果满枝的“花果山”,创下“青石板上造绿洲”的奇迹。因贡献卓越,他当选山东省三届政协委员、临沂市政协常委等,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弘扬沂蒙精神先进个人等荣誉。

访谈时,老人回忆三线建设往事,讲述风雨无阻抢修电力的惊险片段,感慨正是沂蒙精神与三线军工精神托举,才让他跨越科研与创业的重重难关。他对当代青年创业的殷切期许,更让团队经历了一场精神洗礼,深刻读懂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究竟有着怎样震撼人心的真实注脚。

图为公茂田讲述三线建设与返乡创业奋斗故事

文旅创新:在保护传承中探索活化路径

为探寻红色资源活化模式,团队先后走访中国军工文化园(原9381厂)、山东崮园文旅三线传奇红色研学基地(原9429厂)。两处园区均以“传承+创新”为理念,保留军工厂原貌的同时,增设研学课堂、主题展览等设施,让“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奉献精神可感可触。

但崮园文旅园区经理公丽也坦言困境:客流量季节性波动明显,社会对三线历史认知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三个结合”方案:将三线精神与时代需求对接,开发“三线军工印记”主题红色剧本杀体验;引入VR技术重现建设场景,增强体验感;联合新媒体打造“三线记忆”传播矩阵,扩大影响力。公丽认为建议“既守得住初心,又接得住地气”,将纳入园区发展规划。

图为崮园文旅经理公丽带领实践团参观实践团与中国军工文化园负责人访谈

在蒋家庄村,团队还发现一处特殊的“军工知青展览馆”——由政府、军工建设者及后代自发捐款修建,藏于农家乐中,记录着49名军工后代下乡接受再教育的故事。游客用餐时可参观展览,这种“红色+餐饮”模式,让三线精神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为基层文化资源活化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农家乐中的军工展览馆

社区治理:让红色基因赋能基层发展

兰山区银东社区是全国首个“小三线军工文化进社区”试点,聚居着四家军工企业的职工及家属,这种“四厂合一”的格局全国独有。社区党总支书记陈连纵介绍,他们将“三线军工精神”与“沂蒙精神”融合,打造“三线军工·红心铸魂”党建品牌,通过“五色服务”机制激活治理效能。老军工们组成“银龄宣讲队”,在“调解室”里用亲身经历化解矛盾;社区墙上的“三线记忆长廊”,用老照片串联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这种模式让居民认同感显著提升,也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提供了范本。

图为老职工热情介绍社区三线文化特色

图为银东社区品牌建设成果

代际对话:用青春声音接续精神传承

7月24日,银东社区的座谈会上,11位老职工与队员们展开跨代际对话。会中,武善省将三线精神阐释为:以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为根基,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为保障,以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为底色,以赤胆忠心的奉献精神为内核的崇高精神品质。张在光则建议:“三线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结合理论浸润、实践体验、情感共鸣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老人们或忆山洞建厂的艰辛,或谈技术攻关的日夜,话语中满是对国家的赤诚、对青年的期许。

座谈会催生队员们“三线精神口述史”计划,队员用音视频记录10余个故事。基于调研与座谈收获,团队设计三线精神思政微课堂,以青年话语解读“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他们走进多个社区进行宣讲,在代际间传递精神火种,以青春力量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勇担红色基因传承使命。

图为部分老军工发言

座谈尾声,团队就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以及三线精神传承问题,与全程指导实践的临沂大学吴建章教授展开深入访谈。吴建章教授对兰大马院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热情邀请团队与临沂大学共同开展后续调研工作,期望通过东西部高校联动,整合资源优势,深化三线建设历史研究与精神传承,推动形成覆盖更广、研究更深入的校际合作模式,为全国三线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与精神弘扬注入新动能。

图为吴建章与实践团访谈

实践成效:从调研成果到行动力量

7月25日,团队向岱崮镇政府汇报调研成果,设计的“三线主题文创”“文旅升级方案”获认可。王均镇镇长表示:“这些建议为我们破解‘保护与开发’难题提供了新视角。”

图为实践团与岱崮镇政府镇长王均镇合照

沂蒙山巍巍,三线情悠悠。此次兰州大学实践团队的临沂之行,不仅是一次对三线历史的深度回溯,更是一场红色精神的接力传承。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返程,未来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通过理论研究、文创开发、宣讲推广等多元方式,让深藏沂蒙的三线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让历久弥新的三线精神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更强生命力,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