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蜡无蓝不成布,有布无纹不成衣。苗人尚染,在苗家儿女眼中,那蓝白交织的布匹不仅是遮体避寒之物,更是镌刻民族记忆的活态史诗。为探寻苗族蜡染技艺千年脉络,感悟蓝靛深处蕴藏的族群智慧,7月10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来到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区凤凰古城,拜访了蜡染传承人刘东先生。
团队初入作坊,便被满室悬垂的蓝白画作震撼。经刘老师讲解,方知蜡染以密为美,以古为美,以意为美。纹样皆源自苗族古歌与迁徙史诗:螺旋纹记录先民穿越黄河九曲的艰险,马蹄纹铭记战时奔袭的壮烈,铜鼓纹象征太阳崇拜与族裔团结,水波纹暗合长江流域的渔猎记忆。没有文字的民族将历史穿在身上,用蜡封存时空。
“苗家女子一生要与三桶染缸相伴——出生时祖母染的襁褓布,出嫁时母亲染的百鸟衣,离去时女儿染的归宗幛。”老师抚着布满冰纹的布匹娓娓道来。这些自然裂变的冰纹,恰似迁徙路上龟裂的土地,又如生命轮回的轨迹。最繁复的“祖灵迁徙图”需封蜡三百次,浸染九十日,方能在十米长卷上呈现苗族五千年迁徙路线。
演示环节,刘老师取蜂蜡松脂混合熔融,铜刀在炭火上煨至微红。但见其腕悬力沉,刀尖行走如飞,蜡液顷刻渗入棉纤维。团队成员尝试执刀,却要么蜡线中断如珠散,要么蜡温失控晕染成团。原来看似自在随意的笔触,实则需要精准控制蜡温、运刀速度与压力——多一分则蜡穿布底,少一分则封不住染液。这手功夫,需十年方能小成。
团队成员参与染布环节时,更体会到自然之力的神秘。蓝靛染料需用米酒发酵,每日搅拌时需唱诵古歌,否则染料“闹脾气”不肯发色。当白布从染缸提出,遇空气瞬间由黄变绿终化为蓝——这魔幻的氧化过程被苗人称为“蓝神的苏醒”。最后煮水脱蜡,蓝地白花终于浮现,冰纹如闪电冻结在布帛之上。
这次实践让团队认识到,蜡染不仅是技艺,更是苗人宇宙观的具象表达。蓝白二色对应天地阴阳,涡旋纹象征生命轮回,而看似瑕疵的冰纹,实则蕴含着“破而后立”的东方哲学。为了传承蜡染,刘东老师的师傅,王耀打破“传女不传男”的祖训收徒授艺,更开发出蜡染灯饰、瓷釉画等创新产品:“老祖宗的花样是根,但要让树枝伸向新时代。”
暮色渐染作坊,刘东在最后一方布上画下太阳纹。铜刀与布帛摩擦的沙沙声,仿佛与千年前先民画蜡的声响重叠。团队成员凝视着染缸中荡漾的星河倒影,忽然懂得:真正的非遗保护不是将技艺塞进博物馆,而是让古老智慧继续在当代生活中呼吸。正如那蓝靛终将在氧化中获新生,传统亦需在与时代的对话中重焕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