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郑佩怡)跨越400公里,从渤海之滨到冀中平原,一群青年学子的身影走进了社区街巷。7月10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向阳花开”社会实践团的10名志愿者,带着青春热忱与教育初心,奔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花园路社区,开启为期21天的暑期公益托管服务。从清晨的朗朗书声到傍晚的依依不舍,这群青年用专业与爱心,为社区46名儿童搭建起一座“暑期成长乐园”,让教育的暖阳照亮每个孩子的夏日时光。
深耕社区,织密托管“保障网”
为精准对接需求,实践团提前一周深入社区调研,通过走访30余户家庭、召开居民座谈会,摸清了“看护难、辅导难、成长陪伴少”的核心问题。团队迅速联动花园路社区居委会,将社区的闲置空间改造成集学习区、活动区、展示区于一体的托管阵地,配备绘本、文具、益智玩具等物资,制定“每日安全接送表”“课程考勤制度”,从细节处筑牢服务根基。
“针对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孩子,我们安排了‘一对一’帮扶。”团队负责人郑佩怡介绍,志愿者们不仅每日提前半小时到社区迎接学生,还为3名路远的孩子提供专人接送服务,用细心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图为志愿者们深入花园路社区居民家中进行调研。马雨萌供图
课程赋能,打造成长“万花筒”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日清晨,花园路社区的托管班里总会响起清脆的快板声。这是托管班的“晨诵时光”,志愿者将《弟子规》《三字经》改编成快板童谣,孩子们边打节奏边诵读,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韵律中悄然播撒。
课堂上,知识的火花处处绽放:作业答疑课上,志愿者俯身辅导,耐心讲解数学公式与作文构思;书法课上,毛笔在宣纸上晕染开墨香,孩子们在“横平竖直”中领悟汉字之美;演讲与口才课上,从“自我介绍”到“故事分享”,内向的孩子也渐渐敢举起小手。
更让孩子们期待的,是充满趣味的实践课程。科学实验室里,志愿者用洗洁精、小苏打演示“火山喷发”,当红色泡沫喷涌而出时,孩子们的惊呼和掌声此起彼伏;航天科普课上,手工折纸化作“火箭”“卫星”,在志愿者的讲解中,孩子们知道了“嫦娥探月”“天宫课堂”的故事,眼里闪烁着对宇宙的向往。
图为小朋友们在折纸课上展示自己折好的作品。郑佩怡供图
非遗传承课上,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拓印体验中,孩子们手持拓包,在斑驳的古砖纹样上轻拍;泥模制作课上,志愿者带来正定非遗“泥模”技艺,孩子们捏揉陶土,印刻出生肖、花卉纹样,亲手触摸历史的温度。
安全守护从未缺席。急救知识宣讲课上,志愿者用玩偶演示心肺复苏步骤,教孩子们识别危险标识;消防演练中,“弯腰捂鼻”“有序撤离”的动作反复练习,安全意识在互动中入脑入心。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动游戏中,通过“情绪猜猜卡”“信任背摔”等活动,孩子们学会表达感受、理解他人,友谊的纽带在欢笑中愈发牢固。
图为孩子们在非遗拓印课上,使用工具进行拓印体验 。郑佩怡供图
爱与成长,书写青春“答卷”
“以前暑假总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都想早点来!”学生张浩宇的话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托管班里,曾经调皮的男孩学会了整理课桌,害羞的女孩在演讲课上赢得掌声,留守儿童的作业本上多了志愿者批注的暖心鼓励。家长们的反馈更显真切:“孩子回家会主动分享今天学的急救知识,还教我们折郁金香,变化太大了!”
志愿者们也在这场实践中收获成长。志愿者王佳慧说:“第一次给孩子们上声乐课,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他们跟着我唱完《我和我的祖国》时,突然明白了‘教育者’三个字的重量。”从课程设计时的反复打磨,到应对孩子哭闹时的耐心疏导,这群青年在“教学相长”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
图为部分志愿者与孩子们手持红色五角星合影。拉珍供图
如今,托管班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稚嫩的书法、五彩的拓印、折纸郁金香组成的“花海”,每一件都承载着夏日的记忆。当志愿者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21天的收获时,社区负责人感慨道:“‘向阳花开’不仅是一个托管班,更是青年反哺社会的生动实践。”
夕阳西下,孩子们挥手告别时,总会喊着“明天见”。这场跨越校园与社区的爱心接力,让教育的微光汇聚成炬。正如“向阳花开”的寓意,志愿者们以青春之名,播撒希望的种子,而这些在夏日里汲取的力量,终将陪伴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向阳而生,绽放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佩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