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4 日至 25 日,福建农林大学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队前往武夷山深入田间茶园、古雅书院与本土茶厂,开展了为期两天的 “探寻‘三茶’密码,赋能乡村振兴” 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以青年视角观察基层发展,用专业知识探索产业路径,靠亲身实践解答现实问题,深刻领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深意,为推动武夷山茶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林雅铃 吴清锋)
7 月 24 日下午,队员们到达燕子窠生态茶园。放眼望去,茶树顺着山势层层铺展,行间套种的大豆绿意盎然,沉静的土地上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让人直观感受到生态种植的生机与活力。随后,实践队走进三茶统筹展示馆。这座展馆集文化科普、互动体验与成果展示于一体,通过丰富的展陈形式,生动呈现了武夷山茶叶从单一作物,发展为完整产业,再升华为特色文化的全链条历程。实践队队长参观后深有感触:“在这里,我们能清晰看到‘三茶’统筹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文化传承为灵魂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相互赋能。”
7 月 25 日上午,实践队一行前往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武夷精舍。这里是南宋大儒朱熹晚年生活、著书立说与传播理学思想的核心场所。队员们漫步在清幽古朴的书院中,逐一参观 “朱熹一生、不同凡响” 等展陈区域,系统学习了朱熹的生平事迹、为官政绩,以及其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与茶文化交融共生的独特魅力。为进一步推动 “茶文化” 与 “茶旅游” 深度融合,队员们在天游峰下开展了关于燕子窠生态茶园认知度的科普宣传与问卷调查活动。他们手持精心制作的科普手册,向过往游客详细介绍燕子窠 “茶豆套种”“茶草共生” 等生态种植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提升茶叶品质的具体作用。
7 月 25 日下午,实践队走进赋韵岩茶厂,开启了一场涵盖嗅觉、味觉与触觉的全方位茶产业体验之旅。在茶厂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完整参观了茶叶从萎凋、摇青、炒青,到揉捻、烘焙的全流程制作工艺。在关键的 “摇青” 环节,队员们双手抱起竹筛,在老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尝试着有节奏地晃动竹筛,让茶叶在相互碰撞中完成发酵与香气转化。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对力度大小、晃动频率以及茶叶状态的判断有着极高要求,任何一个细节把控不当,都可能影响茶叶最终的品质。
两天的实践时光虽短暂,却让队员们收获颇丰。从燕子窠生态茶园的创新实践,到武夷精舍的文脉传承,再到赋韵茶厂的产业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 “三茶” 统筹发展理念的理解,更清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农林学子的使命与担当。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用专业力量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清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