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 “石榴籽” 实践团云南非遗研学:针尖染韵话团结

发布时间:2025-08-16 10: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晨悦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 月 29 日至 30 日,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石榴籽” 民族团结实践团云南分队走进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小龙茵绣娘基地,开展非遗文化浸润式研学活动。队员们通过刺绣体验、扎染教学等实践,探寻民族团结与非遗传承的深层联结,以青春行动践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使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合照。 冯紫莹 供图

7 月 29 日,绣娘们指尖翻飞的技艺让实践团成员驻足惊叹。彩色丝线在布面游走,虎头鞋的威猛轮廓渐次成形,马缨花纹样在光影中流转。“这朵花象征吉祥幸福,背后藏着彝族古老的爱情传说。” 绣娘的讲解让成员们沉醉,当亲手尝试剪线头时,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考验着耐心,大家深切体会到非遗技艺传承的不易。

次日,实践团联合基地为少年游夏令营的孩子们举办植物扎染活动。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基地创始人钱晓丽向孩子们讲述扎染千年传承史:“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民族根脉。” 队员们半蹲在孩子身旁,手把手教折叠捆扎技巧。当孩子们展开染好的帆布包,蓝白相间的图案如星群绽放,基地里满是惊喜的欢呼。

采访中,钱晓丽分享了她的坚守:建立绣娘基地搭建传承平台,推动非遗进校园播撒文化种子。谈及青年责任,她目光坚定:“大学生要让非遗住进心里。” 孩子们接触非遗时发亮的眼睛,正是文化延续的希望之光。

图为绣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刺绣。 冯紫莹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做扎染。 冯紫莹 供图

图为孩子们晾晒扎染作品。 冯紫莹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钱晓丽前辈。 冯紫莹 供图

此次研学让实践团成员在亲身体验中习得技艺,更从传承人身上汲取了坚守与创新的力量。未来,“石榴籽” 实践团将继续当好民族团结的使者,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青年视野,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青春动能。

撰文|飞敏敏

图片|冯紫莹

审核|姚良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晨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