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李姝 陈正瑜 冀欣源 任心齐 王琛 曹荣麟 郑淑文 田卓颖 王泽涵 杨静)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磅礴气势横贯华夏,孕育出璀璨文明。东营,因河而生、缘河而兴,黄河在这里奔流入海,交融形成独特的河海文化生态。7月2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源黄河魂,共筑振兴梦”调研团的青春身影踏入东营黄河文化馆,在历史遗存与当代实践的交织中,解码黄河文化的 “过去与现在”,感受东营守护文脉、践行使命的担当。
一、初入馆阁:叩响黄河文化之门
当调研队的脚步迈进东营黄河文化馆,仿佛踏入一条时光回廊,黄河的气息扑面而来。序厅里,巨幅黄河主题艺术装置气势恢宏,奔涌的 “黄河水” 似要冲破空间桎梏,诉说着母亲河的雄浑与壮阔。队员们屏息凝神,目光追随着展厅的指引,从黄河的自然地理脉络开始探寻 ——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出发,一路跌宕,裹挟泥沙,在东营完成 “百川归海” 的终极奔赴,造就了广袤的黄河三角洲,也孕育出东营这座年轻而独特的城市。
在 “黄河之水天上来” 展区,详实的地理资料、生动的沙盘模型,还原了黄河的形成与演变。队员们围在黄河流域地图前,指尖轻触黄河流域的蜿蜒的图景,惊叹于黄河水系的庞大与复杂。黄河不仅
是一条自然地理之河,更是一条承载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此刻,大家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图为参观沙盘盘模型。(曹荣麟供图)
二、历史长卷:从垦荒记忆到当代精神的传承
沿着展线深入,黄河与东营的共生故事缓缓展开。东营因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兴,历史上,黄河的改道、迁徙,塑造着这片土地的肌理。在 “黄河东营故事” 板块,古老的垦荒记忆被唤醒:从黄河滩上的零散村落,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农垦开发,再到如今生态城市的崛起,一辈辈东营人在黄河岸边耕耘、奋斗,书写着人河和谐的篇章。
泛黄的老照片里,垦荒者弯腰弓背,独轮车的吱呀声碾过盐碱壳,铁锹翻飞间,盐碱滩渐次披上新绿;简陋的工棚中,建设者们挑灯夜战,为油田开发、城市奠基挥洒热血。这些珍贵的历史片段,让队员们触摸到东营人 “战天斗地、百折不挠” 的黄河精神。“黄河塑造了东营的土地,东营人也用坚韧反哺黄河,这是双向的滋养。”
图为参观老照片。(曹荣麟供图)
三、振兴实践:从黄河馈赠到乡土新篇的蜕变转过历史展区的拐角,“黄河赋能乡村振兴” 板块的实景模型引得队员们驻足围观。模型里,广饶县大王镇的高端蔬菜园与利津县的智慧农业园遥相呼应,大棚外的盐碱地改良数据与大棚内的智能温控系统形成鲜明对比 —— 曾经制约发展的 “盐碱滩”,如今成了孕育财富的 “金土地”。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故事:广饶县花官镇的高粱地里,合作社社员们正用收割机收割红高粱,谷粒饱满的穗子在阳光下泛着红光;苏王村的西红柿大棚里,村民们通过直播电商将 “黄河口番茄” 销往全国,镜头前的笑脸映着棚外的黄河水。“这不是简单的‘靠河吃河’,而是把黄河的馈赠转化成了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队员们指着模型中 “1500 亩高粱丰收” 的标注感慨,“从垦荒时的‘解决温饱’到如今的‘产业兴旺’,东营人把黄河精神种进了新时代的田野里”
图为黄河相关产品。(曹荣麟供图)
四、生态之思:从 “抗争” 到 “共生” 的文明进阶
黄河精神延续至今,在当代生态保护实践中焕发新生。“生态保护” 展区的实时监测屏上,东方白鹳振翅腾空,湿地水纹层层荡开;而1992年的同一片水域,镜头扫过时仅剩龟裂滩涂与零星死水。自2017年启动‘退养还湿’工程以来,东营市的鸟类从 187 种增至 371 种。这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对“逐水而居、道法自然”黄河智慧的当代实践。
“从‘要黄河让路’到‘为黄河留白’,东营用 20 年走出了一条路 —— 黄河的生态答卷,写的是对母亲河最深的敬畏。”
图为生态展示。(曹荣麟供图)
五、时代使命:黄河文化传承的青春感悟
调研的尾声,队员们汇聚在 “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 展区。这里,黄河文化的现代演绎令人眼前一亮:黄河主题的文创产品、沉浸式的数字体验项目,让古老文化焕发新活力;东营当地的非遗技艺,如黄河口民间剪纸、渔民号子,在新时代找到了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这场探寻,让调研队明白:黄河的涛声里,既回荡着历史的厚重,亦激荡着时代的强音。东营用实践证明,黄河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每一代人都能在自己的时代里,为母亲河写下新的注脚。而青春的使命,就是以笔为桨,在守护与创新的航程中,续写黄河文明的壮丽诗篇。
图为调研队合照。(王琛供图)
通讯员(李姝 陈正瑜 冀欣源 任心齐 王琛 曹荣麟 郑淑文 田卓颖 王泽涵 杨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