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李瑞至)2025年8月8日下午,华北电力大学荆楚文化研究队沿设定路线对荆州古城开展系统考察。当日下午的第一站为荆州博物馆,重点调研“楚玉撷英——荆州出土玉器展”“吉金耀彩——荆州出土铜器展”“书于竹木——荆州出土简牍展”三大常设陈列。
在“楚玉撷英”展览中展出的战国玉覆面,以整块青白玉雕出面庞轮廓,五官、耳际均以薄片连缀,符合《仪礼·士丧礼》“瞑目用缁”之制。同厅玉龙凤佩,透雕龙躯与凤首相衔,体现楚人“龙凤同体”的宇宙观。
▲图为战国玉覆面
在“吉金耀彩”展览中,展出了越王州句剑,其长56.2厘米,格部错金鸟篆铭文“戉(越)王州句自作用剑”,与《越绝书·外传记宝剑》“州句之时,有宝剑五”记载相符。虎座飞鸟、虎座凤鸟悬鼓等青铜重器,其造型可在《楚辞·远游》“驾八龙之婉婉,载云旗之委蛇”中找到想象源头,源远流长。
▲图为虎座飞鸟
▲图为越王州句剑
在“书于竹木”展中,共展出战国竹简约800枚,内容涵盖律令、遣策、典籍三类,《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若干条文与荆州简牍可互证,说明楚地法制传统至汉初仍延续。
展厅同时陈列编钟12件及常见器物演变图,可直观比对春秋至西汉青铜礼器、日用器形制变化序列。
▲图为常见器物演变图
离开博物馆后,研究队移步荆州古城墙寅宾门段。古城墙现存为明清所筑,《明史·地理志》记洪武年间“甃以砖石,周九里三分”,据资料查询,数据属实。城砖规格统一,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多数印有“荆州府提调官”“江陵县造”等阴文戳记,展现浓厚古朴风味。
寅宾门原名“大东门”,《荆州府志·城池》载嘉靖年间改题今名,取《尚书·尧典》“寅宾出日”之义。门楼高两层,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梁枋间尚存清代旋子彩画遗迹。
门洞上方现挂“寅宾门”木匾,长2.9米、宽1.1米,楷书阳刻,结体近颜真卿《东方朔画赞》,为1987年依原迹复制。城墙马道内侧,可见数处清代“炮台”遗迹,均按《荆州驻防志》“每炮台设红衣炮一位”规制建造。
▲图为寅宾门仰视角
考察期间,城墙旁树枝捆有市民系挂的红色祈福丝带,丝带上书“风调雨顺”“金榜题名”等字样,延续《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插桃符”之民俗,文化风味渗透市井,百姓以丝带祈福,即使到了现代也并未消失。
▲图摄于古城墙上
离开古城墙后,研究队抵达青莲巷遗址。青莲巷位于古城东南隅,20世纪90年代尚保留长约280米的传统街巷:南侧为2—3层砖木结构民居,北侧为青莲古井及小型杂货铺,巷道宽3—4米,青石板路中央留有独轮车辙痕。
2004年《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青莲巷列入更新改造范围,原建筑陆续拆除,仅余古井栏圈及一段1老墙。现场可见杂草覆盖的一片荒芜之地,仅余一栋残破房子,与采集的过去街景照片比对,难以辨认过往建筑。
▲图为青莲巷遗址中的一间小房
该巷位于今荆州市沙市区北京中路—北京西路—廖子河路—解放路围合地块内,距长江沙市码头约600米。唐乾元二年(759年)春,李白遇赦东归,泊舟江陵,写下《早发白帝城》,客居于此。因李白号“青莲居士”,后人遂以“青莲”名巷,以志纪念。
巷内原有青莲阁,清末《荆州府城图》标注为“二层木构,祀李白像”;20世纪90年代尚保存长约280米的传统街巷,南北两侧均为2—3层砖木民居,巷口设杂货铺、茶棚,青莲古井栏圈以条石砌筑,外径0.96米,井水甘洌,为居民日常饮用水源。2004年改造后,地面建筑拆除,原址仅留下一些栏圈和老墙残骸。
▲图为青莲巷旧景
完成青莲巷的考察后,荆楚文化研究队的实地考察告一段落。在本次考察中,研究队触摸到了荆楚地区的历史脉搏,切身感受到了荆楚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韵味,体悟其千年传承的文化内涵 。研究队将进一步探究荆楚文化内涵,以保护、弘扬荆楚文化为宗旨,让青春力量作为文化传承的生力军,迈向文化发展新征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瑞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