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里的时光淬炼:七旬匠人坚守与传承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15 18: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阳思琪、江淋、叶舒晴、杨佩瑜、曾怡、张梓城、陈慧娉、叶小琦、高睿龄     阅读 62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石岭镇,有一个因打铁闻名遐迩的村落 ——簕塘村。其打铁技艺源于600多年前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居至此的村民,历经数百年传承,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机械化浪潮汹涌袭来,传统打铁手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去家家户户以打铁为业的热闹场景不复存在,只剩下寥寥几户人家还在苦苦坚守。

2025年7月11日,簕塘村村委会的总支委员李绍练、村委委员李观光带领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至诚服务队走访当地打铁户李永余老匠人,老匠人现场展示传统打铁技艺:将废弃汽车材料等废旧钢材变废为宝,通过精准力度控制完成铁器打造。以骨刀制作为例,需历经选材开料、锻打成型、淬火回火、打磨装柄等多道工序,每一步凝聚匠人数十年经验。

图:老匠人李永余制作骨刀的过程

图:老匠人李永余制作骨刀的过程

图:老匠人李永余制作骨刀的过程

图:老匠人李永余制作骨刀的过程

图:老匠人李永余制作骨刀的过程

图:老匠人李永余制作骨刀的过程

图:老匠人李永余制作骨刀的过程

图:老匠人李永余制作骨刀的过程

老匠人手持刚成型的骨刀,寒光在刃面流转。实践队员们俯身细察,只见刀刃上细密均匀的锻打纹路如年轮般有序,不禁发出惊叹。围绕技艺传承这一核心,队员们接连发问,话语中满是对这项传统技艺的敬畏:“伯伯,您是如何与这门技艺结缘的?”“打造一把合格的刀,要经过多少道严苛工序?”“在机械化冲击下,是什么支撑您坚守数十年?”“现在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多吗?”……一个个问题掷地有声,既有对技艺本身的好奇,更藏着对技艺传承的深切关注。

老匠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触刀刃,目光在年轻队员脸上流转,语气恳切地说:“我一毕业就跟着祖父伯父学打铁,一锤一火就是一辈子。这手艺看着简单,实则每一步都得凭经验。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少了,但只要有人想学,我绝不留一手。”

图:实践队员与老匠人李永余的互动

图:实践队员感受骨刀

亲眼见证废铁蜕变为利刃的全过程后,队员们对“匠心”有了更深体悟。“从废铁到利刃,不只是‘变废为宝’,更是匠人对材料的敬畏、对工序的苛求。”宣传组的叶舒晴感慨道。“老匠人说‘有人学就愿意教’时,我看到他眼里的光。”拍摄组的曾怡沉思后说,“作为年轻人,我们不仅要了解它,更要思考如何用新时代的方式让它延续——或许是记录技艺细节,或许是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老手艺’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图:老匠人李永余的红色密码

图:至诚服务队与老匠人李永余及总支委员李绍练、村委委员李观光的合照

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努力下,这门传统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让我们的文化宝库更加丰富多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阳思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