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疗”齐下,“愈”见冷坑:华南师大学子赴肇庆开展本土化心理疗愈支教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5 18: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颜心远   阅读 5.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颜也幸郭杨杨) 7月15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点亮心火”实践团走进怀集县冷坑镇观塘中学、爱莲中学,开展了为期6天的支教实践,课程覆盖逾300名学生。在本次支教活动中,实践团立足当地留守儿童心理需求,构建了以心理疗愈为主题、当地文化资源为载体、专业心理疗法为工具的支教体系,艺术疗愈、叙事疗愈、运动疗愈“三疗”齐下,在实践中为乡村本土化心理教育探索出可复制的“心”方案。

艺术表达,“愈”见自我认知

下乡伊始,在与观塘中学学生的初步接触中,队员们惊讶地发现,尽管“冷坑花棍舞”是肇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当地学生却普遍对其感到陌生。目睹这份文化传承上的“近水楼台不得月”,实践团当即决定将冷坑花棍舞融入支教体系中的艺术疗愈板块。队员们第一时间与冷坑花棍舞传承基地取得联系,在两天内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对非遗传承人的专访,并跟随当地老师们系统学习花棍舞技艺,为后续“非遗进校园”的艺术疗愈课程精准“取经”。

冷坑花棍舞刚一走进支教课堂,便迅速“圈粉”,成为学生们争相报名参与的热门课程。“每次跳完都觉得心里可敞亮,升学的压力好像跟着汗水蒸发了。”课后,一名学生大汗淋漓地向老师分享感受。短短几天,学生们不仅熟知了花棍舞的起源与发展,更在跳跃腾挪的肢体表达中,意外找到了宣泄压力的出口。

▲图为服务队在进行冷坑花棍舞授课

“这一课程既能借助花棍舞的韵律与肢体表达,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舒展、探索与情绪释放,又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培育非遗传承火种、厚植乡土情怀,”来自舞蹈师范专业的队员杜偲悦谈及课程设置的初衷,“这是文化传承与心理疗愈的双赢。”

除了舞蹈疗愈,“艺术疗愈”主题课程中还包含绘画疗愈板块,例如“房树人”绘画、曼陀罗绘画等课程。实践团负责人李铭辉介绍板块亮点:“课程中的绘画过程既是一次心理测评,也是一次心理疗愈。”具体来说,所谓“绘画即测评”,是指实践团会将学生的绘画作品上传至“安心AI”绘画心理测评平台,旨在以低阻抗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无感测评,从而更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灵感冒”。同时,借助平台生成的心理分析报告,学生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而“测评即疗愈”,则体现在绘画测评本身就是艺术表达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在绘画中投射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探索自我、疗愈自我。

▲图为服务队在进行“房树人”绘画测评授课 

叙事干预,“愈”见积极人生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在观塘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来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队员钱欣言,正在为学生们讲述六祖慧能的经典故事。冷坑镇与六祖慧能渊源深厚,史料记载,慧能曾遵循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嘱托,在怀集隐居15年,期间完成了重要的修炼与顿悟,冷坑六祖寺古迹见证了这段历史。

行前备课阶段,钱欣言在检索当地资料时敏锐地察觉到,这位冷坑名人及其蕴含的智慧,是开展叙事疗愈的宝贵资源,于是她精心设计了以六祖慧能“仁者心动”典故为“本土桥梁”的叙事干预课程。

“我们希望能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理解积极叙事的意义,学会转换悲观视角,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自己的人生撰写更精彩的脚本,”钱欣言这样说道,她紧接着强调,“让留守儿童掌握这种心理调节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程伊始,钱欣言从学生们熟悉的六祖寺切入,引出“风动幡动”的典故。“大家想想,风在动、幡在动,这是我们能看到的现象,但慧能大师却说‘仁者心动’,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讨论,进而明白很多时候影响我们情绪和感受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

针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常因缺乏及时引导而放大的小挫折,课程还特别设置了“烦恼重述”活动。队员们鼓励学生们拿起笔,写下生活里的烦心事和感受,并试着用新视角重新解读,进行“积极化改写”。有学生写“考试没考好被老师批评”其实是老师在用更印象深刻的方式提醒自己薄弱的知识点;有学生意识到“下雨天忘带伞独自淋雨回家”的经历让自己学会了提前看天气预报的本领。

在课程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脸上的笑容也愈发灿烂。“以前遇到烦心事没处说,只能憋在心里难受,现在好像知道怎么跟自己和解了。”一名学生在课后反馈中表示。

运动健心,“愈”见成长动力

实践团还将心理疗愈场景从教室延伸到户外,开设了排球课、篮球课及趣味运动课,让学生在团体运动中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建立自信。

排球课上,面对第一次接触排球的学生们,队员李航从最基础的垫球动作教起,“手腕要并拢,击球时手臂要伸直”,他一边示范一边纠正学生的动作。起初,学生们垫球时要么用力过猛把球打飞,要么接球失误,但在队员们的鼓励下,大家反复练习,逐渐找到了技巧。篮球课上,队员们根据学生的身高和运动基础分组,设计了运球接力、投篮比赛等简单易操作的活动。趣味运动课则更具创意,“三人两足”“袋鼠跳”等游戏让操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在“三人两足”游戏中,学生们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快速前进,起初有人因步伐不一致摔倒,但大家没有抱怨,而是互相鼓劲,调整节奏重新出发。

▲图为服务队在进行排球授课

运动不仅让学生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在潜移默化中疗愈着他们的心灵。“孩子们变化特别大,”李航分享自己几天下来的观察,“一开始不爱说话、害怕‘做不好’的学生,现在完全‘释放天性’了,越来越多学生敢于在运动中展示自己,即使出现失误,也能笑着接受并努力改进。”

“运动是很好的心理疗愈方式,学生们在掌握新技能的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我能做到’”,负责篮球课和趣味运动课的队员骆祥坤也表示,“这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会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根植于文化基因的疗愈,或许比标准化的心理课程更能触动心灵。在本次支教活动中,“点亮心火”始终围绕“本土化心理疗愈”的支教主题,按照艺术疗愈、叙事疗愈、运动疗愈“三疗”齐下的支教模式开展各种活动。支教成果赢得了当地老师的赞扬,也走进了当地学生们的内心深处,收获了学生们的信任和喜爱。

实践团负责人李铭辉表示,队伍力求最大程度实现短期支教的长效化,“这不是一次性的心理帮扶,让冷坑的文化基因成为当地孩子终身的‘心理抗体’,点亮孩子们心中对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之火,就是我们此行的落脚点。”

▲图为服务队与当地师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颜心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