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张钰珠)客家话,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语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方言不只是交流的纽带与方式途径,更是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工具。带着对母语方言的关切与对语言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广西师范大学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深入玉林,开展了一场聚焦于使用和传承的社会实践调研,希望亲身探寻这门语言在当代社会浪潮中的真实生存状态。这次旅程,对于团队成员们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上的调研,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和心灵的触动。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声。”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当地居民对“客家话”的珍视与执着。对于他们而言,“客家话”不仅仅是一种难懂的乡音,更是自然情感的天然载体,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们朝夕相处、生活劳作、交流情感的基础。
团队成员们漫步于邻里街头,深入体验客家话的独特魅力。无论是那一声温暖的“食朝未?”(吃早饭了吗?)问候,还是“月光光,秀才郎”那轻柔的吟唱,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字符,都仿佛在向我们细诉生活的温情与历史的厚重。
经过更深入的走访和访谈,团员们发现,客家话正面临传承的危机。“同阿公阿婆讲电话,经常爱(要)用普通话,因为好多客家话唔知样般讲(不知道怎么讲)。”在访谈过程中,当地的19岁青年大学生向团队成员们坦言。尽管从小听客家话长大,但她的口语能力仅限于简单词汇。
在采访当地的中小学生时,有一位小朋友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在学校大家都讲普通话,讲客家话怕人笑‘土’。” 在现实中,当地人对客家话的复杂心情显露无遗。一方面,他们对客家话的口音有着难以名状的焦虑;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割舍这份语言的传承,因为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他们心灵深处最宝贵的财富,是他们身份和归属感的象征。这种纠结的心态使得这一独特的语言难以在家庭中自然传播,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墙,阻断了它传承的脉络。
图为队员采访客家青年人 尽管挑战重重,但希望仍在。在调研中,团队成员欣喜地发现,有一群人正在为客家话的传承而努力,互联网上涌现出用客家话创作短视频的年轻博主,他们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结合,让客家话以新潮面貌出现,吸引了大量粉丝。这种“新媒体+母语方言”模式为客家话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此外,当地政府也在通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保护和传承客家话。这些努力让人看到了客家话传承的希望。
图为队员采访客家儿童
“欣喜呀呀童稚语,乡情浓郁古今传。”本次社会实践虽然短暂,却让团队成员们对当地语言、文化与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思考。
首先,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根基,更是文化的灵魂所在。团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客家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客家民系的独特“身份证”,是理解客家丰富文化的活钥匙和活化石。
客家话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仅是日常沟通的媒介,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客家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客家山歌的悠扬韵味,客家围屋的独特建筑风格,以及客家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保护客家话,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其中的魅力。
其次,传承无疑应是一场“双向奔赴”。以客家话的传承为例,这不仅仅依赖于老一辈的执着坚守,更亟需年轻一代的欣然接纳与勇敢创新。既要怀着敬畏之心尊重传统,深入探索并挖掘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也应热情地拥抱时代潮流,采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为其注入全新的活力。家庭作为传承的温床,学校作为教育的阵地,社会作为实践的舞台,媒体作为传播的桥梁,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唯有环环相扣、紧密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我们才能共同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客家话传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让这一古老而宝贵的语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玉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