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陈伟楠 陈贝丽)2025年7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志愿团队的4名成员,怀揣着对古诗传承的热忱,秉持“厚生笃行”的院训精神,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文化站,与12名3 - 5年级的小学生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公益课堂实践。以“点亮童心诗韵,播撒文化薪火”为愿景,在古诗传承的漫漫长路上,探寻新的方向。
创新实践:多维互动激活诗意
课堂上,杨馨怡别出心裁地讲述了《舟夜书所见》。她轻轻关闭教室灯光,瞬间,室内陷入静谧的“黑暗宇宙” 。紧接着,她用手电筒照射水盆,刹那间,水盆里的波纹化作灵动的“满河星”,投影到天花板上。孩子们的眼睛瞬间被点亮,那闪烁的光影,就像把300年前诗人笔下的星河,活生生“请”进了屋里。原本抽象的诗句,在这光影魔法中,变得可触可感,成了真实的星河童话,诗意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头顶流转的璀璨“星光” 。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翻译古诗。陈贝丽 供图
游戏赋能,知识具象化
教《哥舒歌》时,苏怡雯和汤嘉怡带领孩子们开启趣味之旅。孩子们用彩纸自制“纸刀”,用积木搭建起“临洮关”。在角色扮演中,他们化身守关将士、英勇的哥舒翰。9岁男孩大声诵读“哥舒翰的刀不是砍人,是让坏人不敢走来的光” ,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坚定。孩子们在游戏里穿梭,把诗句中的英雄气概,化作亲身可感的情境体验,知识不再是生硬的讲解,而是角色扮演里的热血与担当,在欢笑声与模拟场景中,深深扎根在童心深处 。
杨馨怡设计的Emoji猜典游戏,成了课堂上的欢乐风暴。屏幕上,出现简单的符号:一个“马”的图案,孩子们瞬间联想到“窥牧马”的典故;看到月饼盘,机灵的孩子脱口而出“嫦娥的月饼” 。这些现代生活里常见的符号,与古老典故奇妙碰撞,教室里笑声不断。在这趣味互动中,晦涩的典故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化作孩子们熟悉、好玩的游戏元素,文化记忆就这样在笑声里,悄然深化、沉淀 。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合影。陈贝丽 供图
知识内化,诗意初绽
课堂现场测评时,惊喜接踵而至。12名儿童,人人都能流利背诵两首古诗,知识内化率达到100% 。曾经需要反复催促背诵的古诗,如今成了孩子们脱口而出的“诗意日常” 。那些诗句,就像播撒在童心的种子,经过课堂的浇灌,已然发芽,初绽诗意的芬芳 。当把“月黑”比作“关灯的卧室”,孩子们瞬间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那一刻,团队成员们意识到,解码古诗的密钥,在于找到连接古今的“共情钥匙” 。要用孩子熟悉的生活语言、生活场景,去阐释古诗里的意象。因为孩子对“关灯的卧室”的漆黑、静谧有直观感受,借此理解“月黑”,就能轻松打通古今,让古老诗意与现代童心共鸣 。
课堂上,“临洮”一词被孩子们展开奇妙想象,把“临洮”转化出“发光河”的有趣解读。这件事让大家明白,课堂里,承认未知、把创造权交还给孩子,并非教学失误,反而能为古诗生长开辟新路径。孩子的奇思妙想,会给古诗注入全新活力,让诗意在碰撞中绽放更多可能。
诗韵长传,星火无尽
离别时刻,孩子们把夜光诗卡贴在胸前,那小小的卡片,就像他们珍藏的整条星河。返程列车上,黄浦江的粼粼波光映着车窗,晚风吹进来,裹挟着孩子们的童声惊叹与队员们的心跳声。这一趟古诗传承之旅,让大家深深明白:古诗传承不是简单的火炬传递,不是把古老诗句从书本搬到孩子脑海,而是点燃孩子内心潜藏的诗意火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伟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