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坠地化童心,稚子捧光燃诗行——“诗韵探行,雅句传薪”社会实践团队上海片区暑假社会实践取得圆满成功

发布时间:2025-08-15 22: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伟楠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陈伟楠 陈董玉)在信息碎片化与娱乐化浪潮的裹挟下,古典诗词教育常陷于机械背诵的困境。2025年7月16日,为探索古典诗词教育的新方法,突破机械背诵的传统困境,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社会实践团队上海志组派出四名成员,前往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文化站,面向当地12名3至5年级小学生,组织了一场古诗公益教学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以“厚生笃行”的院训为指导,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志愿者团队精心设计了课堂内容,力求在少年儿童心中播下古典文化的种子。此次实践是高校学生服务基层、推广传统文化的一次具体行动,旨在为古诗传承寻找更有效的路径。

多维互动,激活古诗生命力

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文化站举行的古诗公益课堂上,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志愿者们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精心设计了一套40分钟沉浸式教学方案,有效激发了小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在教授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时,志愿者关闭教室灯光,用手电筒照射盛水的水盆。水波晃动间,光影形成的“满河星”效果投射至天花板,生动还原了诗中意境。现场学生直观感受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画面,发出惊叹。

学习《哥舒歌》时,学生们腰佩自制的“纸刀”,用积木搭建“临洮关”模型,并齐声顿足高喊“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通过角色扮演,抽象的英雄气概得以具象化传递。一名9岁学生对此理解道:“哥舒翰的刀是让坏人不敢来的光。”

图为实践队员为小朋友开展古诗知识课堂。 陈董玉 供图

课堂引入表情符号猜古诗典故的游戏环节,反响热烈。例如,“马”的符号被学生迅速联想到“窥牧马”;而“女孩+月饼”的组合虽被趣解为“嫦娥的月饼”引发笑声,却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文化典故的印象,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教学还巧妙融合了跨学科知识,在讲解“北斗七星高”时,延伸介绍了大熊座及北斗导航的基本原理;赏析“满河星”后,则科普了月球相关知识。诗词中的星空意象,同时成为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窗口。

此次实践通过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手段,将古典诗词转化为小学生可感、可玩、可探索的内容,为古诗传承探索了新路径。

星光落地,童心燃诗情

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古诗课堂近期在马桥镇收获远超预期的实践成效。在精心设计的"童诗星光课堂"中,12名参与儿童展现了对古诗的浓厚兴趣与出色掌握力。经现场即时测评,所有儿童均能流利背诵课堂上重点学习的两首古诗,知识内化率达到百分之百。

更令人欣喜的是,课堂的感染力迅速延伸至家庭场景。课程结束当晚,9户家庭自发响应课堂情境,在家中熄灯,模拟"观星"氛围,与孩子共同诵读古诗。这一行动生动体现了古诗学习从集体课堂向家庭日常生活的自然渗透,传统文化在亲子互动的温馨场景中焕发新活力。

课堂产生的涟漪效应持续扩大。马桥镇文化站高度认可该公益课堂的创新模式与显著效果,当即决定在站内设立永久性的"童诗星光角"。这一专属文化空间将鼓励镇上的孩子们持续参与诗歌诵读与创作,为公益课堂的长效影响提供了稳固载体,使其从单次活动升级为持续滋养本地儿童文化素养的长期阵地。

此次公益课堂的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情境化、沉浸式教学方法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有效性,更通过家庭与社区机构的接力参与,构建了"课堂激发-家庭延伸-社区支撑"的文化浸润新模式,为基层文化活动的创新开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传薪者手记——从“教诗”到“点燃”

“真正的收获不是孩子背出多少句,而是他们愿意把诗带回家当小夜灯。”团队成员吴储韵的这句话,道出了一次独特古诗教学实践的核心转变。实践中,团队摸索出一套独特方法:他们巧妙地为古老意象找到现代童年的“插座”。当把“月黑”比作“关灯的卧室”,孩子们恍然大悟的“哦——”声,证明用孩子熟悉的生活语言这把“同款钥匙”,足以解码千年诗意的密码。

课堂中的“卡壳”时刻,也被团队转化为创造力的契机。当“临洮”被孩子误释为“很远很远的桥”,面对追问“到底多远”,教师坦诚回应“不知道”,并蹲地画线讲解。孩子们却自发将其想象为一条“发光河”。这种“容错”教学理念,使课堂意外成为孩子发挥想象的舞台。团队意识到,教师承认未知,反而能为古诗的当代生长开辟新径。

教学设计的巧思还体现在“留一点黑”的艺术上。团队刻意营造“黑暗”环境,让手电筒模拟的“渔灯”在孩子们眼前幻化为震撼的“银河”。这证明,适度的“留白”恰是为课堂惊喜与深度专注预留的宝贵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中许多非师范专业队员在此过程中经历了身份与责任的觉醒。当被孩子们第一次唤作“老师”,或在扮演“哥舒翰”郑重接过纸制战刀的那一刻,他们真切体会到“身份可错位,责任不会缺席”的担当。他们认识到,“传薪”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递那束可以由孩子自己续燃的光源。

这支团队以创新教学实践探索着古诗传承的当代路径,他们正努力让古典诗歌的光芒,如小夜灯般温暖照亮孩子们的童心世界,让千年诗意在童声想象中生生不息。

星火归星火,薪传无尽时

离别时刻,孩子们将夜光诗卡轻轻贴在胸前,宛如将整条璀璨星河珍藏入怀。当返程列车驶过黄浦江畔,窗外粼粼波光恰似散落的点点渔灯。晚风中裹挟着孩童的惊叹与队员澎湃的心跳——这支跨越千年的诗魂交响,正于新一代心弦上奏响悠长回声。

图为实践团队与小朋友下课后合影。 陈董玉 供图

这场创新教学实践,以诗意叩击童心,印证了古诗传承的本质并非简单的火炬交接,而是唤醒每个孩子内心的光源。团队在总结中深刻指出:“真正的传薪,不是把火把递给孩童,而是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双手也能绽放光芒。”

当点点童真星火被唤醒,汇聚的将是照亮中华文化长河的不灭光芒。这束光在马桥镇那个探索诗韵的下午悄然点燃,如今正以童真为舟,驶向更辽阔的未来。教学团队表示,他们将持续探索“以童趣解码经典”的路径,让千年诗意在当代童心中生生不息,让文化传承的星河永远闪耀于新一代的精神宇宙。

这支年轻队伍用行动证明,当教育真正触及心灵,古典诗歌便不再是尘封的文字,而成为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成为每个孩子胸前那片可随身携带的璀璨星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伟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