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探索科技与生态双轮驱动下的农业发展新路径,2025年7月16日至17日,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硅小蒜科技助农团深入淄博市高青县,先后走访调研了高青荒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蓑衣樊村,开展了一场以“科技赋能农业,生态助力振兴”为主题的深度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当地在盐碱地治理、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为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位于鲁北平原的高青县,土地资源优渥,同时气候条件适宜和水资源丰富,均为农产品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且高青县优秀自然生态资源极多,在文旅开发层面有着独特优势,故而助农团选择深入此地,与当地助农公司和村支部进行走访咨询,力求打造出独特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产品转型发展。
盐碱荒滩育新绿:科技之犁深耕希望田野
荒土新生—十轮筛选育良种,基因标记点“碱”成金:粮食安全为头等大事,故而种植出健康高产的农产品对于乡村振兴建设至关重要。高青荒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即是致力于百姓吃饱吃好的一大标杆。这家以盐碱地治理与功能型作物培育为核心的企业,借助科技力量有效激活土地潜力,助力农产品的生长发育,已在当地打造了规模化的试验基地,展现了科技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
在公司科技员刘主任的带领下,团队重点考察了功能性大米的培育项目。刘主任介绍,功能性大米的培育周期漫长而严谨,需经过十轮筛选,最终每个品种仅保留18株核心种苗。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授粉、插牌标记等方式,实时监测苗情,精准筛选出耐盐碱、抗病性强的优良基因,现已累计培育品种近2000个。
在技术创新应用上,公司则联合中科院的技术指导,运用分子育苗、化学诱变等生物手段,结合基因型分析与DNA位点提取技术,实现“一株一基因、一苗一标记”的精细化管理。农场内如肥料试验田、苗情试验田、氮磷钾筛选田等试验田分区明确,为精准掌握作物最佳生长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业链升级—油菜花香入稻米,爱心年卡反哺乡梓:在与公司理事长、高青知名爱心科技助农企业家孙朝霞女士的深入交流中,团队全面了解了公司构建的“粮、果、蔬”多元种植体系和高附加值产业链。如“花田大米”项目,巧妙利用四月油菜花季的秸秆还田技术,结合菌肥发酵工艺,实现“花香入稻、肥田养米”,提升稻米风味与营养价值的同时,实现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农场还深度链接中科院,引进技术种植黄玉米、小白糯、富含花青素的黑玉米及水果玉米等特色品种,满足市场对功能性农产品的需求。“公司代表性品牌还有很多,米大白、长寿面及高青春稻等众多品牌也广受欢迎。”企业经理补充道。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公司的爱心助农模式。公司已运营线上小程序,与邮政建立物流合作,并推出年卡服务。产品不仅包含自研精品,还以高于市价收购农民作物进行加工,保障农民收益。通过手机APP配备摄像,实现产业流程透明化。孙总特别介绍,公司开展“爱心希望工程”,从年卡收益中抽取1%及每日消费金额的1%进入公益基金,用于功能性助农、针对性助学及帮扶突发困难家庭,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水乡生态焕新生:文旅之笔绘就富民画卷
高产高质的农产品为筑基之石,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则是推进之途。故而助农团转赴具有典型黄河湿地风貌的蓑衣樊村。这里北临黄河,南靠大芦湖,三面环水,湿地面积万余亩。团队此行旨在了解其如何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乡村振兴。
湿地活化:非遗馆中传黄河韵,稻蟹田里写共富经:通过实地走访,团队了解到当地政企民三方联动,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建成生态保护区,并正在更新湿地公园设施,深耕文旅产业。漫步于湿地保护观景区,观光车、游湖等项目便利游客,所得收益汇入民生建设与生态保护,形成“生态—旅游—民生”的良性循环。
景区内还设有黄河非遗文化体验馆“漫修堂”、垂钓体验区等特色板块,以及科普画板、网红设施等,给游客以美感与多元化体验的同时,还可供儿童研学科普体验。在非遗文化的古韵之中,天鹅湖公园的原生态风光和随处可见的生态保护标语,也正在彰显着蓑衣樊村优秀的生态环境和当地为保护付出的努力。
在与村民和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团队获悉,特色生态资源不仅带动了餐饮、服务业的兴起,更创造了大量本地就业岗位,如公园设施修缮工人多为当地农户。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民宿建设,显著拓宽了村民收入渠道。
鱼旅交响—假舟垂钓渔家乐,三面水波变金波:作为湿地水乡,蓑衣樊村水产资源丰富。除传统种植外,村民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和特色水产。且村里不仅创新施行稻蟹共养模式,并推动“鱼旅融合”,开展渔家乐、钓鱼场等项目,将水产品销售与旅游体验结合,成功从“靠水吃水“转向“生态护水、产业活水、民生享水”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真正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在本次高青实践过程中,助农团成员们积极走访调研,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并深入了解特色文化底蕴,聚焦民俗风情,致力于构建“文旅融合—生态保护—非遗传承”的三维驱动模式。未来,助农团成员将继续结合学科优势,发展学院特色内涵,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激昂的热情投身于乡村振兴,在黄河沃土以“硅”助振兴,用齐风古韵“链”致富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丛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