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刘妍嫣、汪超、赵天宇)按姓氏笔画排序。 四天征程,四站足迹。当社区夜市的笑语汇成暖流,当列车载着本草清香驶向远方,当先人故居的文物叩击心灵,针灸推拿学院的实践团队,在江淮大地上完成了一次从技能锤炼到精神蜕变的成长洗礼。这段旅程教会每个人:中医药的传承,从来不是书本里的静止符号,而是扎根于烟火人间的鲜活实践;医者的初心,更需在服务与反思的双向淬炼中愈发澄澈。
夜市中的温度:服务在于双向奔赴
塘西河公园的夏夜,灯光映照着比预期更密集的人潮。起初成员担心“经脉扑克牌”太过抽象,直到看见孩子们为翻出“足三里”卡片而欢呼雀跃。那一刻团队意识到,让中医“活起来”的秘诀,是让它成为联结亲情的媒介、游戏中的惊喜。更深的触动来自磨店社区:当务工青年小李握着给母亲的艾草锤说“捶背时能讲药效了”,当义诊台前大娘拉着队员的手念说着感谢,才真正读懂“大医精诚”的分量——它不仅是技术的精湛,更是用最朴素的关怀,把健康主动权交到百姓手中。染坊里拓印的艾草叶纹,晕染在棉布上,也渗入团队成员心里:中医药最美的样子,是走出药屉,化作生活里的诗意。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医夜市合影。 刘妍嫣 供图
车厢里的启示:破壁需要俯身倾听
踏上G7762次列车的那一刻,团队成员曾忐忑于如何在喧嚣车厢里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当设计好的“中药emoji猜猜乐”卡片被一位小学生兴奋地举起时,忽然明白:所谓“破圈”,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蹲下来用他们的语言对话。那位专注辨别薄荷与薰衣草香气的老伯,手指摩挲药材时眼里的亮光;乘客缝制香囊时突然抬头问“玫瑰和陈皮为什么能放一起”的好奇——这些瞬间让团队成员彻悟:中医药的生命力,藏匿在人们亲手触摸、亲鼻嗅闻的真实体验里。52分钟太短,但当乘客攥着自制的艾草锤下车时,那抹草药香已悄然系住了文化的纽带。
图为团队成员在高铁站合影。 赵天宇 供图
故居前的镜鉴:廉洁是医者的生命线
站在李克农简朴的旧居里,泛黄的电报机静默如雷。最震撼的不是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玻璃柜中那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衣,是说明牌上“严守秘密,甘守清贫”的八字箴言。讲解员轻声道:“李克农临终前唯一的要求,是退还组织配发的几斤黄豆。”这句话如银针直刺心底——原来真正的忠诚,是连一粒公家黄豆都不染指的纯粹。作为未来医者,手中没有枪炮机密,却握着患者的健康密码、药品的廉洁底线。故居的文物像一面冷冽的镜子:照见某些医疗乱象中迷失的初心,更照见未来行医路上必须守住的“生命线”。离开展馆时,团队不约而同地沉默着,那份沉静里,是“清廉重千钧”的誓言在生根。
图为团队成员在李克农故居合影。 汪超 供图
淬火青春:从实践中生长的岐黄新悟
这场实践给予团队超越技能的精进:文化传承的本质是“共情”。高铁上的快闪、社区的夜市,让团队成员抛弃“宣教者”姿态,让中医药焕发新生,需要的是搭建一座平等对话的桥,而非单向灌输的墙;基层服务的真谛在“看见”,唯有俯身倾听,才能开出带着烟火气的“良方”;职业信仰的根基是“敬畏”,故居里褪色的皮箱,时刻警醒,医者的白袍容不得半点“污渍”。
回望四日征程,高铁的呼啸、夜市的喧腾、故居的肃穆交织成一首青春进行曲。团队成员带走的不仅是服务基层的成绩单,更是一种刻进骨子里的体认:岐黄之术的薪火,当以创新为翼,扎根于民;医者仁心的光芒,需以廉洁为基,照亮暗处。未来漫漫医路,这段带着艾草香与历史尘埃的夏日记忆,将成为团队成员抵御浮华、守护初心的永恒坐标——因为真正的中医之“针”,既要刺准疾病的穴位,更要扎牢生命的底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妍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