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田婧 报道 李琛 摄影)2025年7月,武昌理工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医”路向阳志愿服务队走进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南坞镇第三中心小学,通过教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河南美食、著名建筑故事,让标准语成为传递地方文化的纽带,助力乡村儿童在语言表达中增强文化认同,开展“舌尖上的河南”特色课程。聚焦普语与地方文化融合,开展“文化传承•普语筑桥”主题支教活动。
▲图为李琛
此次活动源于前期调研发现:当地孩子日常多使用方言交流,对长城、二十四节气等国家文化符号虽有耳闻,却难以用普通话完整描述其内涵。“很多孩子知道‘节气’,却讲不清‘清明祭祖、冬至吃饺’的习俗;提到长城,只会说‘很长的墙’,说不出‘烽火台、垛口’的意义。”团队带队负责人高子灵表示:“这正是‘普语连山河’课程的设计初衷——让普语成为文化的‘翻译官’,让孩子不仅‘知文化’,更能‘说文化’。”
▲图为李琛
为此,团队成员柳转弟设计了“美食故事会”。老师先以普通话讲述河南经典美食的渊源:比如开封灌汤包“皮薄如纸、汤汁鲜醇”的由来,郑州烩面“一汤一面,五味调和”的讲究。讲完后,便引导孩子们围坐成圈,分享自家与美食相关的记忆。起初,孩子们多是简单说“奶奶做的鸡蛋灌饼好吃”,柳老师便轻声引导:“是刚出炉时的香味,还是咬下去的口感呀?”慢慢地,孩子们开始尝试用学到的词补充:“爷爷揉的面很筋道,煎出来外焦里嫩”“妈妈做胡辣汤时会放花生,吃起来脆脆的”……从零散的短句到完整的描述,普通话成了串联起家乡味道与情感的线。
▲图为李琛
普语就像一剂“催化剂”,让孩子对文化的热爱从“心里有”变成“嘴上说”,从“自己懂”变成“大家听”。当他们能用标准语骄傲地讲述长城的壮阔、节气的智慧,文化的种子便在心里扎了根,而志愿队队员们,不过是帮他们推开了那扇“说出来”的门。
最后,记者采访到“医”路向阳支教团团队副队长丁婷,她表示:“这场社会实践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更深刻的明白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增强了从小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文学习惯和素养,更让我们这些医学生对‘传承’有了新的理解,正如护理要呵护生命,文化传承也要呵护‘表达的勇气’。”(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怡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