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闽艺兴乡” 实践团赴福州寻访非遗瑰宝,探索乡村振兴新路

发布时间:2025-08-16 01: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紫微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王紫微、程思甜) 202588日至811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闽艺兴乡”实践团在国际商学院苗莉青老师带领下,前往福州开展“千村千企千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进软木画、油纸伞、脱胎漆器等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与传承人深入交流;深入下湖村、黄石村、八井村、竹里村等村落,实地走访非遗赋能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增收、畲族文化驱动文旅升级的实践场景,旨在丈量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命力,探寻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软木画:刀刻时光守匠心,立体诗画续文脉

软木画是福州特有的传统雕刻技艺,以“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闻名,属国家级非遗。实践团队专程拜访传承人陈君锟,在其工作室观摩软木画从选材、雕刻到拼接的全流程。针对传承断层问题陈君锟多次强调希望更多青年人能静下心来了解软木画,真正走进这门手艺。团队成员与陈老师深入探讨,得知他多年来坚持走进中小学开设兴趣课、在高校设立实践基地,并联合文创企业开发书签、摆件等衍生品,团队也提出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的建议,双方约定后续共同推进传统技艺的年轻化表达。

▲图为实践团队访谈软木画传承人陈君锟 

油纸伞:千锤百炼承古韵,守正创新觅生机

福州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为面,经70多道工序制成,是千年手工艺的活化石。实践团队前往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伞文化店采访油纸伞传承人严磊。谈及传承现状,严磊老师坦言非遗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传承首先要让匠人能活下去。”他指着桌上的成本清单说,“纯手工制作耗时太长,一把伞卖几百元,利润微薄,年轻人不愿学,现在坚持做这行的多是老一辈。”与严磊老师的对话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接力棒正亟待青年一代接过。在快节奏的当下,年轻人或许难以像老一辈匠人那样“板凳坐得十年冷”,但青年的创意、视野与行动力,恰是为非遗注入活力的关键。

▲图为实践成员采访油纸伞传承人严磊脱胎漆:漆彩华光连两岸,古技融新焕生机

脱胎漆:漆彩华光连两岸,古技融新焕生机

实践团队走进桂林村,探访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守堃。在工作室里,黄守堃向实践团成员们逐一介绍这些“新面孔”:琳琅满目的漆艺品好玩又有趣,且都因地制宜融入了地方特色。那些髹漆的童年玩具竹蜻蜓,转动起来仿佛能带回纯真的时光;能吹奏出清脆鸟鸣的漆艺鸟笛,一声轻响便似唤醒了山林的生机掉落的桃树枝经过巧妙构思与精心打磨,成为造型独特的漆艺铅笔黄守堃的探索与实践,让脱胎漆艺这门古老的非遗文化在乡村的沃土上焕发了新的生机。它不再是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是走进生活、连接两岸、融入乡村发展的鲜活存在。

 

▲图为传承人黄守堃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漆艺

茉莉花茶:窨制香茗凝巧思,花田茶韵富乡民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以“一花三窨”为特色,是国家级非遗中唯一的茶类技艺。实践团队来到黄石村茉莉花基地时,正值花期,成员们跟着花农体验凌晨采摘、筛选花苞的工作,随后在合作社加工车间观摩“鲜花吐香、茶叶吸香”的窨制过程,了解到当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面积达千亩,年加工花茶超50吨,产品远销各地。连片的茉莉花园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更是村民们的 “致富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茉莉花基地与黄石村茉莉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影

畲乡风情:畲乡风情:凤冠彩衣炫山韵,文旅融合促振兴

畲族传统服饰以刺绣精美、银饰华丽为特色,其制作技艺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实践团队先后来到竹里村和八井村,在竹里村非遗工坊,观看畲族妇女制作凤凰装;在八井村,参观畲族博物馆,听讲解员介绍当地如何挖掘“畲歌、婚俗、服饰、武术”四项非遗,打造“畲乡文化旅游节”,带动乡村发展。团队为村里设计了“非遗体验路线图”,建议结合研学旅行扩大影响力,助力乡村通过文旅融合实现持续增收。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畲族妇女合影

对外经贸大学闽艺兴乡实践团的福州之行,让团队成员见证了软木画、油纸伞等非遗技艺的传承韧性,也看到了其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匠人坚守为基,创新融合为翼,正是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生动写照。这让实践成员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是青年学子应躬身参与的时代课题。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闽地动态,以专业所长助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用青春行动续写文化传承与乡村兴盛的新篇章。

撰文 | 程思甜

图片 | 郭乐淘

审核 | 王紫微 程思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紫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