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武夷山脉,峰峦叠嶂间尽染苍翠,层层茶垄里弥漫着沁人清香。7 月 24 日至 25 日,福建农林大学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 11 名师生,深入南平市武夷山市,以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为载体,围绕 “三茶统筹” 理念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在生态茶园中探寻绿色发展密码,在展示馆里梳理茶产业演进脉络,在文化圣地追溯茶文化根脉,在传统茶厂感受匠心传承温度,用青春足迹丈量 “三茶统筹” 理念的实践土壤,用青年视角解读 “一片叶子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的时代命题。
实践团将首站锁定燕子窠生态茶园,队员们沿着道路穿行茶垄,眼前铺展开 “夏季种豆、冬季播油” 的生态图景,青绿茶树与作物相映成趣,构成生动的生态种植画卷。
离开茶园,实践团走进新建的 “三茶统筹” 展示馆,开启茶产业发展脉络的探索之旅。馆内展品串联起武夷山茶业的转型之路:从清代手工炒制的小作坊场景,到如今全程智能化的生产流水线;从布满岁月痕迹的竹制揉捻机、铁锅炒茶灶等传统器具,到清晰呈现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的现代产业图谱。
“传统制茶技艺是产业的根基,科技赋能是发展的翅膀,深厚文化底蕴是前行的底气,这三者协同发力,正是‘三茶统筹’理念的核心发展密码。” 讲解员指着馆内的时间轴向队员们介绍。队员们驻足参观后纷纷表示:“武夷山茶产业真正实现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经济的深度融合,堪称行业标杆!”
茶香不仅漫过层层茶垄,更浸润着青年学子的心田。这场武夷山实践之旅,不仅是对 “三茶统筹” 理念的深度感悟,更是一堂鲜活的 “大思政课”:让青年在茶乡的土地上读懂 “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 的民生要义,在非遗技艺传承中筑牢文化自信,在科技助农的实践中践行青春担当。
▲图为实践队交流采茶心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清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