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镇义教播火,文化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8-16 14: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文海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吴文海)2025年7月16至17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瑶有英讯 ”百千万突击队走进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 蒙峒古村及永和文化广场,依托非遗双语教学特色开展义教活动。团队以传承文化为己任,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当地学生传授知识,让传统文化在互动教学中焕发新生,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图为“瑶有英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图片


古村课堂:用英语传播非遗故事

近日,“瑶有英讯”团队走进永和镇的蒙峒古村,开展 “非遗文化+英语启蒙”双语义教活动。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瑶族古村落,青瓦木楼掩映在苍翠山色中,保留着丰富的瑶族传统文化遗产。然而,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当地青少年对瑶绣、长鼓舞等非遗项目的认知存在明显断层,英语教育基础也较为薄弱。

教学前夕,队员们开始精心筹备,亲手制作各类教具,从绘制瑶绣纹样的卡片到印有长鼓舞动作的图示,每一件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只为给孩子们呈现更精彩的课堂。义教开始后,面对略显拘谨的孩子们,队员们用亲切的话语和灿烂的笑容主动打招呼,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介绍,一步步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

图为孩子们进行自我介绍

暖场过后,孩子们拿起纸与笔,认真描绘 “心中非遗的模样”。 在这个绘画环节中,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的画下色彩斑斓的瑶绣图案,有的勾勒出长鼓舞者的身影。他们专注的神情里,满是对非遗文化的探索与好奇。

图为“瑶有英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义教组与小朋友们交流

图为义教绘画课堂中小朋友的作品

随着双语绘本教学的深入,课堂氛围逐渐活跃。队员们以“embroidery”(刺绣)、“long drum dance”(长鼓舞)等词汇为切入点,通过实物展示、动作模仿等互动方式,帮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了解非遗。令人惊喜的是,几天后,已有孩子能够用简单英语描述瑶绣纹样,还有学生主动向队员请教更多非遗知识。

据悉,此次活动共惠及蒙峒古村及周边村寨的60余名学生,发放双语绘本100余册。未来,“瑶有英讯”团队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并开发线上课程资源,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更好传承。

临别时,孩子们用新学的英语单词与队员告别,清澈的目光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此次义教活动不仅为瑶寨儿童打开了通向世界的新窗口,也为非遗活态传承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

图为“瑶有英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义教组员讲述非遗绘本中的内容

图为“瑶有英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义教组员们在和小朋友们讲解单词

广场互动:童趣中传承文化火种

走出古村课堂,“瑶有英讯”团队来到了永和文化广场。这里是镇上居民日常聚集的地方,充满生活气息。新磨的米粉香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阳光的味道,让人感到格外温暖。

在折纸互动环节,孩子们在团队成员指导下学习折叠千纸鹤。活动中,一位身着红衣的男孩小乐将作品比作"龙窑里飞出的瓷鸟",这一充满想象力的表达成为团队讲解非遗知识的生动切入点。团队成员随即展开壮锦纹样图,在教授"brocade"等英文词汇的同时,深入讲解牡丹纹、鸳鸯纹等传统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引发孩子们浓厚兴趣。

图为“瑶有英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组员和小朋友开心展示折纸

教学过程中,团队特别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创新。在英文童谣教唱时,孩子们自然融入瑶歌的独特旋律;学习"dragon kiln"等专业词汇时,乡音语调中透露出文化自信。英文童谣与瑶歌的创意融合,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火花。活动高潮是古典水袖舞表演,孩子们由衷的"beautiful"赞叹,印证了文化共鸣的产生。

团队负责人表示,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更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瑶有英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义教课堂中小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

双向成长:文化传承的温暖回响

"瑶有英讯"团队在永和镇蒙峒古村开展的双语非遗义教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通过创新"非遗+英语"教学模式,让60余名当地儿童在趣味互动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离别之际,孩子们用自制的炸米饼、手绘画作和写满感谢的千纸鹤,表达对义教团队的感激之情。活动记录显示,许多孩子已能用双语表达"我爱永和镇"等简单语句,展现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实现了教学相长,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更加坚定了团队传承非遗的信念。

“瑶有英讯”团队的成员们深知,他们会继续用英语传播非遗,用绘本启迪智慧,步履不停,让非遗之光与未来相连。

图为“瑶有英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组员与小朋友们合照留念


活动意义与展望

此次永和镇义教活动,通过双语教学架起非遗传承与英语学习的桥梁,既填补了当地孩子对本土文化认知的空白,也为其打开了语言学习的趣味窗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知识普及的双向赋能。

未来,“瑶有英讯” 团队将持续深耕非遗双语教学模式,让更多乡村青少年在了解家乡文化瑰宝的同时提升语言能力,让非遗薪火在代代相传中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撰稿 | 陈 烊 吴文海 叶文慧

图片 | 梁前进 王美田

审核 | 吴文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文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