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陈俊好、刘慧怡)盛夏的云浮大山深处,蝉鸣与溪水声交织。为探寻百年养蜂技艺的传承密码,解码乡村振兴的甜蜜路径,2025年7月,广外南国东扬队“蜂起云涌”调研团踏进了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
深山蜂场:百年技艺的坚守与困境
沿着蜿蜒山路深入河头镇深山,调研团抵达了料坑村蜂农袁日炳的蜂场。150个蜂桶整齐排列在山边,成群的中华蜂在花丛与蜂箱间穿梭,嗡嗡声里藏着百年养蜂史的传承。这里的蜂农养殖中华蜂已有100多年,靠四季常青的蜜源植物,酿出的蜂蜜以纯正醇厚在云浮及珠三角小有名气。
▲图为蜂农袁日炳展示蜂巢
养蜂人袁日炳打开一个蜂箱,向成员们展示当地养蜂技艺,称这样酿出的蜂蜜,带着山花清冽,一点杂味都没有。但话锋一转,他指向群山外的困境,这里的蜜源“靠天吃饭”,产量不稳定。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销路的梗阻。深山里的优质蜂蜜,明明带着自然的馈赠,却困于数字鸿沟。当地从业者多为年长农户,对电商平台的操作一窍不通,蜂蜜仅能在熟人圈子里小范围流通,触达不到更广阔的线上市场,再好的蜜也只能“藏在深闺”,眼睁睁看着品质与价格脱节,正如蜂农们无奈的叹息,好蜜藏在深山,就是卖不出好价。
蜂箱里的蜂蜜,有实打实的品质,却没叫得响的品牌;是地道的产品,却成不了有竞争力的商品。这“甜蜜的烦恼”,成了调研团要解的第一题。
▲图为蜂农袁日炳展示讲解蜜蜂
产业升级:从“原蜜”到“商品”的蜕变
禅蜜加工厂里,过滤设备运转的嗡鸣,是河头镇“小产品”变“大产业”的序曲。承包厂房的李炳文正忙着调试过滤设备,他指着生产线介绍,加工厂当前的核心工作是将蜂农手中的“原蜜”转化为可流通的“商品”,关键就靠技术兜底与渠道搭桥双管齐下。一方面统一回收蜂农的蜂蜜,通过三级标准化过滤、18项指标检测,彻底解决“无生产许可证”的合规性难题。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商超与电商渠道,将散装蜜分装成规格统一的包装产品,更巧借当地青梅、陈皮、砂仁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出蜂蜜柠檬、蜂蜜陈皮、砂仁蜂蜜等多元化品类,让单一蜂蜜衍生出更丰富的味觉体验。
李炳文提到,目前加工厂每天能处理200多斤蜂蜜,已有不少蜂农前来签订合作合同。他表示,加工厂的成立,正是镇党委推动“小产品变大产业”的关键落子。通过“村社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分散的蜂农、零散的产能拧成一股绳,着力打通“产、供、销”脱节的堵点。但调研团也注意到,加工厂仍面临品牌定位模糊、包装设计简陋等问题,仅具备合规性并不足够,还需让“河头蜂蜜”有自己的记忆点,让消费者一看到就想起这是河头的蜜。
▲图为队员们与李炳文合照
党建引领:酿就“河头禅蜜”品牌梦
步郎村村委的展板上,“镇书记项目”勾勒着清晰路径。村支书介绍,河头镇430户蜂农养殖1万箱中华蜂,年产蜂蜜13.8万斤,生态优势显著,但产业化水平低、集群效应弱一直是短板。为此,村委正牵头成立养蜂合作社,计划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破解散户经营的困局。
村支书指着规划图一一说明,当地计划打造“河头禅蜜”品牌,把六祖故里的起源、把禅宗文化揉进蜜里。但他也坦言,村里“缺兵少将”,既不知如何讲好品牌故事,也不熟悉电商运营。而想让蜜走出大山,光有想法不够。调研团当即提出建议,可挖掘蜂农百年坚守的故事,设计融入禅意与自然元素的包装,用原生态和文化味提升辨识度。这颗“品牌意识”的种子,正等待落地生根。
▲图为队员们与蜂蜜产品创意打卡
展销赋能:打通“最后一公里”
由料坑村金田粮油厂开设运营的河头镇土特产展销馆,简称展销馆,货架上的蜂蜜已成为核心品类。展销馆主任介绍道,以往展销馆主要经营粮棉油等传统物资,如今蜂蜜已纳入重点发展范畴。当前展销馆正积极转型为“产业服务站”。对内,主动为蜂农跑腿,协助蜂农办理经营资质、申请绿色产品认证等手续;对外,着力搭建线上平台,计划将加工后的蜂蜜输送至珠三角地区的商超渠道,让深山里的甜蜜走得更顺。
当前,展销馆在发展路上仍有明显短板。主要体现为缺乏年轻人所擅长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尤其在直播带货、社群运营等领域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现状,调研团与展销馆经过沟通协商,预计后续将联合开展“蜂农主播”培训项目。通过系统的技能指导,让蜂农们学会对着镜头讲好养蜂故事,让深山里的坚守与蜂蜜的醇厚,借助镜头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图为队员们直播分享蜂蜜
从蜂场到村委,从加工厂到展销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东扬队“蜂起云涌”调研团沿着产业链一路向前,梳理出振兴密码。用品牌赋能品质,用电商拓宽销路,用青春力量激活百年技艺。河头镇的蜂蜜,不再只是深山里的甜。这口带着禅意与山花味的蜜,正酿出富民强村的大未来。这,就是属于河头镇的“甜蜜”使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海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