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白天昊,石成玉,刘澈)山东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大数据调研大队”在潍城、寿光、青州三地连续调研后发现:电商这把“新农具”正在农村合作社、企业与个体三个不同主体手中,走出三条既相似又迥异的农产品上行路径。
一、潍城·农村合作社:党支部领办,“小果子”撬动共富链
7月29日,实践队来到潍城区槐埠村。村党总支书记侯国栋把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和电商平台串成一条线:宏展农业负责人宋学林先筛出“博洋72”甜瓜这类“硬货”种苗,再以短视频手把手教技术,最后把精品果装进“礼品盒”,溢价30%以上。去年仅靠5万斤精品果就带动12户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侯国栋的下一步计划是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让小果子成为集体和农户“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图为团队成员与宏晨产业负责人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与槐埠村书记合照
二、寿光·企业:砍中间商,直播重构“极速鲜”闭环
7月30日,寿光弥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返乡青年王海鹏用三年时间把传统“二道贩子”模式拆得只剩“农户—供应链—消费者”三个节点:前端签约寿光17个乡镇的菜农,后端直接对接百万粉丝主播,田间搭起直播间,15场直播卖掉6000斤羊角蜜;雄蜂授粉、生物防控写进合同,品质可视化;平台当场定价、线上结算,资金一天到账。2024年公司电商成交额近千万元,王海鹏准备再扩建电商园区,把“寿光产地”IP做成护城河,用效率和规模对抗价格波动。
图为团队成员与弥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合照
三、青州·个体:多肉“寒冬”中的差异化突围
8月1日,青州市彦斌多肉的刘彦斌面对镜头直言:平台红利退潮,高质粉丝难转化,价格战把利润压到纸片薄。他把发货延迟两天,让多肉控水减重,把退款率压到30%以下;同时死守稀缺品种和精品路线,靠独家种苗和控损技术保住微薄利润。刘彦斌呼吁政府别再“只建园区不补运营”,建议平台抬高准入门槛,让精品有尊严地活下去;在寒冬里,个体户只有把差异化做到极致,才能等到下一轮春天。
图为团队成员与彦斌多肉负责人合照
三地样本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电商能否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关键不在“上没上网”,而在“谁在组织、怎样组织”。
农村合作社靠党支部把分散农户拧成一股绳;
企业靠供应链和技术把效率做到极致;
个体户则需在政策真落地与差异化产品间找到夹缝生机。
电商只是放大器,真正让乡村振起来的,是适配本地资源禀赋的组织形态与产业逻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天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