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学子探乡韵,脉脉泥香铸芳华

发布时间:2025-08-16 20: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雨欣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近日,为深入探寻陕西农民文学的传承脉络与发展现状,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乡村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西安市临潼区、鄠邑区、秦都区、灞桥区等地,开展了一场以乡音犁耕心灵沃田、以乡情唤醒血液根脉的实践调研活动。

七月流火,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关中大地,却未能阻挡一群年轻学子探寻农民文化根脉的热情。实践团成员以坚韧的意志和严谨的态度,迎难而上,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围绕农民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开了细致调查。

在临潼区神东村,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王老九文学艺术馆。馆内陈列的一件件展品——泛黄的手稿、朴素的农具、记录时代的老照片,无声地诉说着这位农民诗人“一手握锄头,一手执诗笔”的传奇人生。透过展柜的玻璃,成员们仿佛能触摸到昔日生活的肌理,感受到那份源于泥土的创作激情。播放的纪录片影像,更将大家带回了那段充满奋斗精神的“峥嵘岁月”,让历史的回响在耳边清晰可闻。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王老九文学艺术馆

转至鄠邑区南阳村,贺丙丁文学艺术馆成为实践团了解农民文学薪火相传的重要窗口。在这里,成员们有幸与贺丙丁先生的后人——贺建安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贺先生娓娓道来,讲述了“王老九诗社”如何在岁月中坚守、发展,如何吸引一代代农民创作者加入其中,共同为农民文学事业注入生生不息的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贺建安先生带领下参观文学艺术馆

实践团成员不仅看、不仅听,更力求沉浸体验。在秦都区西郊村,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见面会展开了。成员们与当地村民一同朗诵那些描绘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家诗,字字句句饱含着生活的辛劳与甘甜。在诗歌的起伏韵律中,成员们真切地体悟着农民作家笔下最真实、最鲜活的生活点滴,努力还原着农民文学在现实土壤中生长出的原貌。乡亲们热情的笑脸、质朴的话语、真诚的款待,让“乡情”二字变得具体而温暖,那份饱含泥香温情的记忆深深烙印在成员们心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西郊村朗诵农家诗

为了更深入地洞悉农民文学创作的内核,实践团成员更是将目光直接投向其创作主体——那些在黄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农民作家们,与他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启发的访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苦果老师

在西郊村,实践团采访了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苦果老师。苦果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向成员们生动描绘了农民作家创作形式的时代变迁。“从过去主要依靠纸质书信、油印小报交流,到广播普及带来更广阔的传播,再到如今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可能,”他感慨道,“创作的工具和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快捷便利了。”但他同时强调,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农民文学创作的核心依然要紧跟时代步伐,在保留泥土气息的同时,积极汇入时代的潮流之中,让古老的犁笔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实践团还拜访了当地画乡诗社社长王连生先生。在王社长朴实的话语中,成员们对农民文学的创作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王社长目光炯炯,坚定地指出:“土地,是我们创作的根源。生命的根脉连着祖先,连着这片生养我们的热土。”他强调,优秀的农民文学创作,必须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融入创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用质朴真挚的语言,去表达那些普通大众心中“想抒发却难以抒发的”普遍情感,成为他们心声的代言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王连生社长

在与诸多作家的交流之中,实践团成员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到陕西农民文学发展的道路,窥探到地域间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隅,更加坚信了作为年轻一代所肩负文化传承的重担。

为期四天的暑期实践活动短暂却充实。那些烈日下走过的乡间小路,那些诵读过的带着泥土馨香的温情文字,那些所遇到的农民作家和乡亲们真挚热情的款待,那些在访谈与交流中收获的谆谆教诲——这一切经历,都如清泉般滋养着年轻的心灵,化为持续前行的不竭动力。这场莘莘学子的探乡之行,终将在泥土的芬芳中,铸就属于新时代的青春芳华。

撰稿:王奇轩

摄影:岳思滢、王嘉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