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图)
近日,广州新华学院新穗农宣突击队走进江门台山白沙镇,以直播为桥,让农产品跨山越海;以视频为窗,把白沙风光、文化送到大众眼前,在“云端”与“地头”的联结里,撞见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一、直播带货:让白沙好物“C位出道”
在威胜蛋厂、绿豪轩粽子厂、甘蔗林糖厂、冲泮村强村公司的车间里,我们摸清了金奇香咸蛋黄的“蜕变路” 、台山粽的“美味秘诀”、冲泮大米的“强村宝典” ;在西洋菜种子种植基地,踩过泥地,深入了解西洋菜背后的财富密码,懂了“小种子”里的“大产业” 。
带着这些“一手素材”,我们突击队队员们架起补光灯,打开直播间,变身乡村好物“推荐天团” :举着冲泮大米,讲“轻抛光锁营养,真空装锁新鲜”,让屏幕那头的观众,看见每粒米的“诞生故事”;
剥开台山粽,展示油润咸蛋黄与软糯糯米的完美配比,把“馅饱料足”送进千万家庭;
端起咸蛋黄,橙红蛋黄裹着绵密油汁,带着草木灰腌制的烟火香,仿佛隔在屏幕外头都能闻到。
从“紧张忘词”到“熟练控场”,看着评论区刷屏的“下单支持”,真切感受到直播的魔力——让白沙的农产品,从田间工厂,直接“跳”上城市餐桌,也让乡村产业,在数字浪潮里找到新出路。
(图为突击队员直播场景以及直播产品)
二、视频创作:把白沙风光“装进口袋”
祠堂的飞檐斗拱、骑楼的斑驳窗棂,是白沙建筑文化的活化石;稻田的金黄麦浪、西洋菜田的翠绿生机,是白沙田园风光的缩影。宣传组的队员扛着相机,穿梭在古街与田间:拍祠堂祭祀的庄重画面,剪进“宗族传承”的文化故事; 录骑楼老街的晨昏光影,配上“往昔商贸繁华”的解说;用延时摄影记录水稻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让“一粒米的生长周期”直观呈现; 拍摄西洋菜种子,把“田间辛苦与希望”装进镜头……
用镜头留住乡土美好,让更多人透过屏幕,看见白沙的文化底蕴、自然风光、产业活力,这是突击队送给乡村的“流量礼物”。
(图为突击队员记录白沙风光)
三、双向奔赴:在实践里读懂“乡村振兴”
这几天里,新穗农宣突击队见过工厂的灯火,走过泥泞的田间小路,在直播镜头前紧张到结巴,也在剪辑视频时为白沙风光热泪盈眶。
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是直播带货里,农户增收的“订单提醒”;是视频传播中,文化被看见的“点赞收藏”;是工厂升级里,传统产业拥抱科技的“生产效率”;是田间基地中,现代农业扎根生长的“希望幼苗”……
这场双向奔赴里,突击队队员把青春汗水洒在白沙,也把“乡村需要我们”的信念,刻进心底。
(图为突击队员记录白沙风光)
四、青春宣言:以数字之力,续乡村新篇
白沙之行,是一堂“数字+乡村”的实践课。突击队队员们用青春力量,为乡村产业、文化赋能;乡村用烟火与故事,教会我们热爱与坚守。
期待下次相遇,白沙的田更旺、厂更火、故事传得更远,而我们,也谱写了“乡村数字振兴”里最坚定的青春注脚。
(图为新穗农宣突击队合照)
文字 | 苏家欣 黄静
编辑 | 代京云 黄慧子
图片 | 范嘉怡 黄奕婷
初审 | 方子轩 吴蔓紫
终审 | 林文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