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家文化的璀璨星河中,西兰卡普如一颗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2025年7月12日,“织锦传薪·六艺赋能”西兰卡普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实践小分队踏入来凤县恩施自治州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走进了由唐洪祥老师创办的西兰卡普实践基地,开启了一场与古老技艺深度对话的奇妙之旅。
▲图为基地中的改良版织布机
一踏入实践基地,队员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一台台织布机整齐排列,从初代的斜腰织布机到改良版的织布机,它们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唐老师为西兰卡普传承与创新所付出的心血。唐老师一生都与西兰卡普紧紧相连,他将自己的热爱与执着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为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
基地里,阿姨们正专注地织着西兰卡普,她们的双手在丝线间灵动飞舞,动作娴熟而优雅。队员们围上前去,与阿姨们亲切交谈,从她们的话语中了解到,唐老师一家对西兰卡普传承事业的全身心投入。这不仅是一份家族传承的使命,更是源于对传统手工艺发自内心的热爱。在这个家庭里,西兰卡普的传承之火代代相传,从未熄灭。
▲图为唐洪祥老师的著作内容
唐洪祥老师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对织布技艺的钻研与传承上,他还通过文字和实物收集,为西兰卡普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撰写的《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等图文专著,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人们了解西兰卡普历史与文化的大门。这些专著详细记录了西兰卡普的发展脉络、制作工艺、图案寓意等内容,为后来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同时,唐老师还四处奔走,收集了多种西兰卡普实物及相关物品,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它们见证了西兰卡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变迁。
▲图为团队成员在基地打卡
2016年4月,唐洪祥老师创办的土家织锦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一座承载着土家织锦记忆与文化的殿堂。馆内收藏着各个年代的织锦实物、织锦生产工具等物品百余件,它们跨越时空,向人们展示着西兰卡普的魅力与辉煌。在这里,队员们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亲眼目睹了西兰卡普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每一幅织锦都凝聚着土家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每一件工具都见证了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这些珍贵的藏品不仅是对西兰卡普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传承与发展的激励。
▲图为唐洪祥老师讲解西兰卡普的发展史
如今,唐老师的孙女也投身到西兰卡普的传承工作中,新一代传承人的加入,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唐老师口中,队员们了解到了老一辈人在西兰卡普传承道路上的艰辛。过去,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社会关注度不高,西兰卡普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唐老师和其他热爱西兰卡普的人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坚守着这份热爱,默默付出,努力让这朵土家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图为唐洪祥老师的法国之行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支持,西兰卡普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西兰卡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社会各界纷纷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接触西兰卡普;西兰卡普也逐渐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积极的变化,让唐老师和所有关心西兰卡普传承的人们倍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与发展西兰卡普的信心。
此次来凤之行,让“织锦传薪·六艺赋能”小分队收获颇丰。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西兰卡普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更被唐洪祥老师一家以及所有西兰卡普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所感动。他们深刻认识到,西兰卡普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传承人的努力,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积极投身到西兰卡普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中,为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田甜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