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生态溯新”实践团解码六祖镇生态文旅密码,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6 18: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图为生态实践团合影  供图郭海莹

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梁琬群 余海瑶)为响应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践行 “两山” 理念,7月21日至7月28日广东财经大学生态溯新实践团走进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以相关实施方案为指导,围绕 “差异化生态补偿” 与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核心主题,通过走访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及农户,以 “政策解读 — 实地探访 — 案例剖析” 形式调研,解码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之道。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考察、与相关人员交流等方式,详细记录数据、收集资料,为后续分析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依据。

图为生态溯新实践团指导老师及成员与云浮市林业局展开座谈  供图余海瑶

市级擘画:勾勒生态发展壮阔蓝图

实践团首站聚焦市级部门,跟随指导老师汪明冲博士前后与云浮市发展改革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等9个相关职能部门展开座谈,梳理了云浮市生态产品分类、价值核算体系及生态补偿政策框架。实践团在调研中了解到,云浮市作为珠三角生态屏障,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动“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绿色银行”模式助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等,为生态产业注入新动力。

图为生态溯新实践团成员在香荔园取景拍摄  供图郭海莹

六祖镇的“两山”转化生动实践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实践团下沉至六祖镇基层一线,通过走访乡镇政府、深入田间地头与产业基地,全方位探寻生态价值转化的微观实践:在百年香荔园,跟随叶雷飞书记追溯贡品香荔的历史脉络,用无人机航拍规模化种植的生态布局,近距离记录果实生长状态与土壤植被环境;在卢溪竹苑民宿,体验禅文化与运营服务的深度融合,调研“直播赋能文旅”的市场拓展新思路;在禾泰农场与禾禾农业基地,实地考察“火龙果种植+研学民宿”“供港稻米+学生交流”的产研学一体化路径;在大河禅茶基地,详细了解“禅文化+生态种植”模式下特色茶品的研发与村民增收成效,解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之道。

图为生态溯新实践团成员与禅茶基地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供图余海瑶

用青春行动锚定需求、赋能发展

在这场扎根一线的调研中,实践团不仅记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果,更以主动担当书写青春答卷。

针对新兴香荔知名度不广的痛点,团队在聆听众益荔枝种植部负责人梁先生对荔枝知名度不足的担忧后,当即结合专业所长提出制作宣传片的解决方案,计划通过镜头语言鲜活呈现香荔的历史底蕴、生态种植环境与独特品质,助力这一“贡品好物”突破传播瓶颈。

在大河禅茶基地调研时突遇大雨,成员们不顾衣衫被淋透,坚持在雨中记录访谈要点、拍摄茶山生态与茶品细节,用专注与坚守收集到更具现场感的鲜活素材,雨后横跨茶山的彩虹更成为这份求真务实态度的生动注脚。

聚焦文旅融合创新,基于六祖镇“香荔采摘、禅茶品鉴、禅意民宿”等特色场景以及即将开通的新兴南站带来的交通优势,团队精准锚定“吃住行”核心线索,策划制作文旅融合宣传片,旨在通过镜头串联当地生态资源与文化魅力,为乡村文旅产业升级提供可视化推广载体,让“两山”理念下的发展成果被更多人看见。

此次云浮之行,广东财经大学生态溯新实践团见证了从市级擘画布局到乡镇产业实践,再到基地模式创新的生态价值转化全链条。后续,实践团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结合团队专业优势,撰写关于云浮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专题报告。报告将深入提炼当地成功模式与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同时,实践团将通过报告推广、案例分享、视频宣传等形式,让云浮的“两山”转化经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助力“百千万工程”在更多地区落地见效,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更多乡村开花结果,为推动广东省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