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之畔,矿山深处,藏着一段关于绿色与民生的交织记忆。湘潭市潭家山镇紫竹村矿区,曾因煤炭资源而兴盛,却也因资源枯竭与环境透支陷入困境。夏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走进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治理的温度,用目光捕捉转型的微光。
▲图为矿区村百姓日常取水
“以前矿上机器响,现在只剩风穿堂。”在紫竹村矿区,老居民的叹息里藏着时光的重量。曾几何时,这里因煤炭开采聚集了上万人口,如今却因常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系破坏,年轻人为了生计举家搬迁,留下的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走访中,学子们看到消防车来送水,家家户户都拿出桶来接——有老人指着院角积满雨水的水缸说:“这水要省着用,除了喝,要洗菜洗漱,最后还要冲厕所的。”他们守着祖屋,也守着对故土最后的眷恋,等待着一场能“解渴”的改变。
▲图为谭家山镇煤矿生态展示暨国土资源保护教育馆外墙
这里,有一座“矿区记忆展示厅”——锈迹斑斑的矿灯、泛黄的开采图纸、居民捐赠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矿区的过往;而展厅另一侧的“绿色规划图”上,生态修复区、林下经济带的标记格外醒目,已经取得的治理情况对比图更是零人争纷。这一切,让来访的学子们看到治理的决心早已写在每一笔未来的蓝图中,早已刻在每一位村民的行动中。
▲图为紫竹矿区村现景
转型的成效,正在细节中生长。曾经煤灰漫天的山坡,如今已能听见枝叶间的鸟鸣;老人们说起“现在雨天路不烂了”“镇上送来的水够喝了”,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最让学子们震撼的,是那处废弃矿洞——洞壁上自然生长出苔藓与蕨类,阳光斜斜照着,大地已孕育新的希望。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志愿者来到这里,用专业知识为绿色转型添砖加瓦。或许此刻的改变仍显细微,但当看到矿洞里那片顽强的绿色,便知老矿区的未来,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想象。
风拂过矿区的树,当年的标语还是那样热血,但早已变了颜色。在这里,绿色是送水时递出的那双手,是规划图上清晰的线条,是矿洞里悄然蔓延的枝叶。当青春的脚步踏过这片土地,必将让“绿色”不仅是治理的目标,更是每个矿区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温度。
供稿: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谭家山镇紫竹村暑期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孙宇、朱师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