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人工智能时代红色资源赋能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广西师范大学智汇红途实践团队于 7 月 7 日至 13 日,深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李宗仁府邸、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救亡日报社》旧址、七星公园陈光烈士纪念塔及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场馆,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团队聚焦“AI技术如何助力红色资源开发与活化”,通过实地参观、深度访谈与细致观察,倾听游客、工作人员、设计修缮者等多方声音,记录下对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的期待与思考。
初心之旅:在历史现场捕捉需求
走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丰富的历史文物与详实图文资料,系统展现了办事处的抗战贡献。智汇红途实践团队在与游客交流中,捕捉到对展示方式升级的期待。一位带孩子的父亲提到传统展板文字密集易让孩子分心,母亲则建议用 AI 技术让历史 “动” 起来,如扫描展品触发虚拟影像叙事或设计互动答题游戏。孩子对旧电报机的好奇,以及对 “机器人讲解员” 的期待,让团队更清晰地聚焦 “技术如何提升吸引力” 这一核心问题。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前来纪念馆参观学习的学生 黄俪媛供图
实践之路:在多方对话中倾听思考
李宗仁府邸内,参与设计修缮的工作人员介绍了 “修旧如旧” 的原则,从榫卯结构到古法涂料皆力求还原历史。但他也坦言传统展示的局限:“台儿庄战役指挥细节,光靠展板和实物难让年轻人有代入感。” 他以泛黄的电报手稿为例,建议用 AR 转化为动态战场地图,或让虚拟李宗仁 “亲口” 讲述决策故事,同时感慨平衡 “守” 与 “变” 的难题,以及周边文创单一的现状,希望 AI 能 “活化” 故事,带动本地参与。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采访场馆的设计和修缮人员 黄俪媛供图 广西省立艺术馆的保安直指导览痛点:“字小难辨,游客常迷失路线,需开发智能导航小程序。”《救亡日报社》旧址内,教师试用扫码讲解后建议内容分级设计,为孩子打造 AI 版 “小记者冒险记”,为成人匹配史料考证与动态场景还原。七星公园陈光烈士纪念塔工作人员则提到现有讲解难触达年轻群体,亟需深度互动形式让英烈精神可带走、能传播。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采访保安 黄俪媛供图
调研最后一站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馆内已运用的多媒体投影、实景复原等技术,让 "血战湘江" 的悲壮场景扑面而来。"沉浸式体验让我读懂了红军的信念,但如果能个性化推送烈士故事就更好了。" 一位研学学生的建议,恰与团队设想不谋而合。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聆听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讲解员讲解 刘思思供图
探索之思:在沉浸体验中凝聚共识
此次调研中,智汇红途实践团队捕捉到家庭游客对 AR 互动叙事、修缮专家对智能认知窗口、场馆对 AI 导览服务的多元诉求,探索通过场景还原、互动游戏等技术手段,在守护历史本真性的同时提升教育吸引力,延伸文创产业链条。团队将系统梳理各方建议,为桂北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提供方案,让红色资源在 AI 时代既传承历史精神,又惠及民生发展。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刘思思供图
调研虽短,但青春力量与红色资源的碰撞,已为技术赋能红色传承埋下种子。智汇红途实践团队期待以专业所长,让红色故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讯员:罗美婷 刘思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凌圣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