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邹丽红、郭瑞茜、张亦非)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敬仰和探索,2025年8月4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佤之千年——云南非遗传承推动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云南省的土地,开始了对佤族织锦文化专项的调研考察。从古老的佤族村寨到云南民族文化博物馆,实践团了解了佤族人的生活习俗和织锦的历史发展,用笔和相机记录了佤族织锦文化多年来的变化与坚守,探索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复兴。
经纬三千载,俗艺两相依
据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记载,佤族祖先自葫芦诞生时便“以树皮为衣,以草籽染色”。东汉《华阳国志》中“濮人贡丹砂”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早期纺织技艺的存在。唐宋时期,随着茶马古道的繁荣,佤锦吸收了傣族的“通经断纬”技法和彝族的几何纹样,逐渐形成独特风格。明清时期,佤王更将织锦作为等级标识,龙蟒纹样成为土司专属,彰显权力与地位。
实践团成员走进典型的佤族村寨,浓郁的佤族风情扑面而来——错落有致的木结构房屋依山而建,茅草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石板路两旁竹林掩映,芭蕉树点缀其间。在村寨中,织锦的痕迹无处不在:火塘边的墙壁悬挂着织锦挂毯,图案多描绘家族历史与生活场景;饮食器具常用织锦布条装饰;甚至酿酒工具也点缀着简单的织锦纹样。
▲图为佤族寨中的牛头桩祭祀台 通讯员 邹丽红 摄
“在佤族家庭中,织锦是衡量女性能力的重要标准。”村寨内的介绍牌显示,女孩从十二三岁起就要学习织锦技艺。结婚时,新娘所穿的织锦服饰和配饰的精致程度,直接体现其勤劳与手艺。
在新米节等传统节日里,佤族人会穿上精心制作的织锦盛装,参与祭祀与庆祝活动。这些服饰色彩艳丽、纹样独特,每一针线都凝聚着制作者对节日的期盼。实践团注意到,佤族妇女善于利用碎片时间编织织锦,无论是在田间休息还是在家务间隙,织锦已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佤族织锦服饰 通讯员 邹丽红 摄
展陈分岁月,工器溯沧桑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云南民族文化博物馆,深入系统地学习佤族织锦文化。步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展现佤族织锦文化发展历程的大型浮雕。馆内陈列着丰富的织锦展品,这些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和工艺种类有序陈列,同时配套展示各类传统制作工具。置身其中,参观者无不被佤族织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沉浸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博物馆特别设置了织锦专题展区,通过实物、图文、影像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织锦的生产工具、原材料、制作工艺及图案寓意等知识。
▲图为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展览的佤族腰织机 通讯员 邹丽红 摄
佤锦以天然麻纤维为原料,采用独特的“露水线”技法和天然染色工艺:红色取自紫胶虫,黑色需板蓝根反复发酵,黄色采用野生黄栀子。织造使用古老的踞织机,织者以腰力控制经线,日均产量仅10厘米。其“三色定律”(红、黑、黄)和“隐纹织造法”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
佤锦纹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菱形回纹记录梯田开垦史,螺旋纹象征人类起源的葫芦,犬齿纹铭记狩猎文明。在佤族生活中,织锦贯穿生命礼仪:新生儿用“蛙纹”背被,婚礼必备“双鸟朝阳”锦,葬礼覆盖“归祖纹”寿衣。其“三界构图”更体现了佤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图为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展览的佤族织锦
车窗掠影逝,心印永留香
在云南研究期间,实践团还在网上发现了佤族人穿着传统的佤族织锦服装唱歌跳舞的样子,闪闪发光的织锦图案映入眼帘,实践团不禁感受到织锦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带有佤族织锦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希望它永远以这种明亮而持久的振动闪耀。
▲图为实践团在佤族寨前合照 通讯员 邹丽红 摄
汽车慢慢地从博物馆离开,佤族的痕迹从窗户消失了,但佤族织锦文化在实践团成员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都受到这段经历的启发,激励他们为民族文化做出贡献。传统文化传播的道路很长,但总是有人加入这条道路,共同奋斗。(撰稿:邹丽红 郭瑞茜 张亦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丽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