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陈俊好、刘慧怡)清晨的料坑村,山雾漫过青翠的山林,与蜜蜂打了多年交道的袁日炳早早便蹲在蜂场边。作为深山里的养蜂老手,这条“蜂”雨路,是一代蜂农“守着甜蜜,闯过风雨”的真实写照。为探寻他扎根30年背后的故事,2025年7月,广外南国东扬队“蜂起云涌”调研团走进了这片山林。
▲图为队员们与蜂农袁日炳交流
深山的甜蜜守望:蜂农袁日炳的30载坚守
随着一声呼唤,“后生仔,来闻闻这蜜。”袁日炳打开一个蜂箱,取出一排酿满了蜜的蜂巢,金黄的蜜液顺着木框淌下,带着山花的清冽。从前,还在读书的袁日炳从父亲那习得养蜂技术,在料坑村的山坳坳里开始了养蜂生涯。他一边咧嘴笑,一边指着蜂巢上小蜜蜂说,他父亲曾告诉他,河头的中华蜂金贵,只待在生态好的地方。人要先对山好、对蜂好,蜂才会回馈甘甜。
▲图为蜂农袁日炳展示蜂巢
30年的养蜂路,是与天较劲的修行。河头镇花木繁盛,蜜粉资源四季不断,袁日炳的脚步追着花开。春天跟荔枝花,夏天守山乌桕桕林,秋天寻野菊花,而冬天花相对少了,蜂群缺粮,就自制糖水一勺勺喂进蜂箱。他强调道,这些小蜜蜂就是他的孩子们,不能饿着。但这些蜜却困于数字鸿沟,曾一度藏在深山无人知。因为当地从业者多为年长农户,对电商平台的操作一窍不通,蜂蜜只能在熟人圈子里小范围流通,触达不到更广阔的线上市场,眼睁睁看着品质与价格脱节。正如蜂农们无奈的叹息,“好蜜藏在深山,就是卖不出好价。”
▲图为蜂农袁日炳展示讲解蜜蜂
政策破局:标准化蜂箱撬动产业升级
2021年河头镇党委的全产业链布局带来转机。技术团队携检测仪器进驻蜂场,测得蜂蜜波美度达优质标准。统一配发的标准蜂箱让年产蜜量翻三倍,"以前用木桶土养,现在科学分箱,蜜量质齐升!"袁日炳抚摸着蜂箱笑道。
▲图为蜂农袁日炳抚摸蜂箱
青春助农:直播间架起深山蜜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东扬队”突击队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扛着摄像机进了山。队员蹲在蜂场里拍袁日炳摇蜜的样子,记录他手绘的蜜源地图。第一次直播,弹幕密密麻麻的,当天就卖了30斤。袁日炳至今觉得神奇,“那是他跑三天集市都卖不到的量。”队员们也成了袁日炳的互联网老师,亲身示范。特别是直播,在控场队员讲解产品的同时,一个队员站在袁日炳旁轻声提示他怎么说更打动人,比如对着身后的果园介绍蜂蜜来源,观众一看就信。在年轻人的耐心指导下,袁日炳渐渐学会了对着镜头“说蜜”,把深山里的甜蜜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
▲图为队员们直播分享蜂蜜
蜜悦展望:文旅绘就振兴蓝图
如今的袁日炳,每天除了巡蜂,还多了个新任务:给城里来的研学游客讲中华蜂的故事。在料坑村的蜂蜜合作社里,他演示摇蜜、过滤,身后的展柜上摆着加工好的瓶装蜜,标签上“河头蜂蜜”四个字格外醒目。袁日炳表示,“去年步郎村举办梅花节,上千游客来参加,临走经过料坑村都带几瓶蜜,说这是河头的甜味。”
这正是河头镇的蓝图。以料坑蜂蜜标准化加工基地为点,以四甲河生态廊道为线,把蜂蜜与观光、科普、养生融合,打造“蜜悦小镇”。袁日炳的30年“蜂”雨路,早已超越个人的坚守。全镇新增的蜂箱,是政策托举的力量;蜂蜜从产品到商品的蜕变,是市场赋予的价值;而年轻人返乡学养蜂、体验店前排起的长队,则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模样。
▲图为队员们与蜂农袁日炳合照
夕阳西下,袁日炳望着山坳坳里的新蜂场,手上提着印有河头镇料坑村标识的蜂蜜。风掠过花丛,中华蜂的“嗡嗡”声里,藏着比蜜更甜的小确幸。一个人的坚守,一群人的接力,再加一把政策的推力,让深山里的“甜蜜”,酿成了全镇的“幸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海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