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年大学生探寻黄河流域药用植物

发布时间:2025-08-16 18: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度探寻黄河流域药用植物的丰富蕴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7月16日至17日,山东中医药大学“星河疗愈团”奔赴黄河流域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在此调研当地药用植物资源,深入了解道地药材的种植技艺、采收加工流程,并走进当地中医药博物馆,系统学习区域内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与科技革新成果。此次活动的开展,对传承中医药文化、增强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具有积极意义。

7月16日,团队成员早早来到了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在当地村民的介绍下,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进行了初步了解。“我们这边种的药用植物很多啊!山上都是啊,酸枣、丹参、黄芪、桔梗等等,非常多,最出名的就是金银花,属于我们当地的道地药材了,尤其是郑城镇这个地方金银花非常多,你们感兴趣可以去那里考察。”在村民的指引下,团队成员来到了郑城镇,实地考察当地的药用植物。

图为团队成员到达种植基地。修文君 供图

团队成员向郑城镇负责人说明来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当地的种植基地,了解药材的种植技术、采收加工方法、质量控制体系等,并与当地药农进行交流学习。在工作人员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临沂市平邑县地处山东省南部,属于沂蒙山区腹地,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地形很丰富,有山地、丘陵,所以非常适合药用植物生长。以金银花为例,多数都在海拔300-700米的阳坡梯田上种植,这是为了促进其根系发育,且多遵循金银花与果树间作的生态种植方式,以此降低虫害,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采摘“二白期”花蕾,花冠未展,呈青白色,且遵循“三不采”原则,未露白不采、全开放不采、雨天不采;加工方法较为多样,最优质的加工工艺为-40℃真空脱水的冷冻干燥,能最大程度保留药材的有效性;质量控制体系方面,金银花药材进行33种农残、5种重金属的安全性检验,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有效成分含量的检验,且实现了种植户、加工厂、药企全程扫码溯源,公开土壤检测、农事记录、质检报告,以此保证金银花药材的质量。“我们作为中国著名的金银花之乡,现在已是同仁堂、白云山等药企的首选原料基地,已经越来越规范化,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户的收入。”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考察药用植物。王玺玉 供图

7月17日,团队成员来到了当地的中医药博物馆—金银花博物馆,平邑县金银花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金银花为主题的综合性产业文化博物馆,集历史科普、产业展示、文化传承、科技体验于一体,是了解金银花道地药材文化与平邑特色农业的重要窗口。工作人员介绍道:“金银花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均有记载,考证其从野生到栽培的2000年历史,而平邑县由于山丘砂壤与暖湿气候成为高品质金银花的原因,加工工艺不断进步,从土炕烘干到燃煤热风干燥,再到分段控温杀青干燥,绿原酸保留率不断提升,而且还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设立了工作站,开展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研究。”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团队成员对金银花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等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图为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讲解种植金银花历史及科技进步。修文君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于媛媛 供图

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结束后,“星河疗愈团”成员对临沂市平邑县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药用价值及发展脉络,以及道地药材的种植技术、采收加工流程、质量管控体系等,均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团队成员表示,平邑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药用植物资源,经过长期发展,当地药材种植与加工模式已日趋完善。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药用植物品类扶持范围,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坚守生态保护底线;通过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与文化赋能力度,强化中医药精神传承,进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与大众认同感。(通讯员: 王薇 张嘉卓 王玺玉 袁梦珂 修文君 于媛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