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淮北市“二次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与心理状态,探索其媒介依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三下乡团队“淮北市二次留守儿童的媒介依赖现象调研团队”于2025年6月30日至7月30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前期走访摸排、发放调查问卷,中期确定采访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以及后期跟踪体验等多种方式,深入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和濉溪县,调研近百户二次留守儿童家庭,重点关注了其中的五户家庭,力求全面剖析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困境与心理需求。
图为淮北师范大学淮北市二次留守儿童的媒介依赖现象调研团队成员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走访淮北市相山区二次留守儿童家庭发放调查问卷
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农村家庭子女随父母迁入城市生活,已不再属于传统意义的留守儿童范畴。然而,由于这些父母多从事非标准工时工作(即工作时间不固定),其繁忙期往往与孩子的放学及空闲时间重叠,导致孩子依然缺乏有效的家长陪伴,从而形成了“二次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成长过程中关键陪伴的缺失,使得这类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更易产生心理创伤,其媒介依赖现象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调研团队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家庭访谈和深度跟随交流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二次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情况,并深入考察了其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性格)、学校环境以及儿童自身性格和社交陪伴(如朋友互动)等多维度因素。
图为二次留守儿童家长忙于工作孩子在一旁独自玩手机
在调研与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大部分的家庭并不清楚“二次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就不算留守儿童。在我们最开始访谈的经营包子铺的这户家庭中,孩子父亲询问团队成员“我们现在做着生意已经把孩子带在身边了,没把他们留在老家,难道也算留守儿童吗?”在后面的调研过程中,成员们发现,几乎每一个家长都会有类似的提问,这说明了现在社会上对于二次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家长自身也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属于二次留守儿童。
图为团队成员与二次留守儿童家长交流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二次留守儿童群体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媒介依赖倾向,尤其是在短视频、游戏和社交平台的使用上,存在“沉迷”“逃避现实”“自我封闭”等行为特征。一名10岁的女孩欣欣(化名)在与团队成员交谈的过程中表示:“我每天放学就会在店里打开手机看短视频,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忙没有人陪我,我只能自己玩手机。”她的父母开了一家面皮店还有小吃摊。“我们工作忙碌的时间点,正好是孩子放学空闲的时候,我们也知道孩子玩手机不好,但是为了挣钱没有也办法。”孩子的父亲无奈地告诉团队成员。
图为二次留守儿童在家长忙碌时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
团队成员发现,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和情感陪伴的缺失,是二次留守儿童产生媒介依赖的重要原因。成长过程中,孩子在缺乏亲情支持的情况下,往往通过虚拟世界来填补情感空缺,寻求心理慰藉。
图为二次留守儿童等待父母结束忙碌后一起吃午饭
此次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致力于提升淮北市二次留守儿童家长对该群体特殊困境的认知,力求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互动。希望在为该市二次留守儿童成长现状提供扎实依据的同时,调研成果也能为为未来相关社会支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三下乡团队“淮北市二次留守儿童的媒介依赖现象调研团队”将持续关注这一群体的成长,致力于为他们营造更加温暖、健康的社会环境。
图为后期走访淮北市相山区沙县小吃店拍摄
图:王友平 晏家轩/文:徐士杰 王友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欣雨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