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教师则是这基石的筑造者。在基础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无数优秀教师默默耕耘,用智慧与坚守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为探寻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传承教育精神,我们开展了“寻访教育家”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的寻访对象是毕业于渤海大学、在铁岭市第二中学拥有十余年语文教学经验的陈晔老师。通过走进课堂、深度访谈,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一位资深语文教师的教育情怀与专业素养,在观察与交流中体悟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二、实践目的
本次“寻访教育家”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对一线优秀教师的深度寻访,达成多维度的实践目标。
首先,我们希望深入了解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陈晔老师从渤海大学毕业到扎根铁岭二中十余年,其职业发展路径中蕴含着从师范生到成熟教师的蜕变密码。探寻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突破瓶颈,能为我们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提供鲜活案例,尤其对于未来可能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们而言,这样的成长经验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其次,我们希望挖掘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人文精神的 培育。陈晔老师在十余年的教学中,必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育主张。通过观察她的课堂实践、倾听她的教育思考,我们希望提炼出她在课堂氛围营造、师生互动设计、语文素养培养等方面的有效方法,理解优秀教师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再次,我们希望感受优秀教师的职业情怀与精神风貌。教育是一项需要热爱与坚守的事业,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的一线教学既需要热情,更需要定力。我们希望通过与陈晔老师的接触,体会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担当,理解支撑她走过十余年教学生涯的精神动力,从而深化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
最后,本次实践也是提升我们自身实践能力与教育认知的过程。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参与课堂观察、设计访谈问题、整理实践资料,我们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观察、分析与总结能力,同时通过近距离接触优秀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职业观,为未来的学习与职业选择积累经验。
三、实践内容及过程
本次实践活动于七月十八日开展,团队成员共计6人,全程围绕“观察课堂—深度访谈—总结交流”三个环节展开,形成了完整的实践链条。
实践当天上午8时,我们团队成员准时在铁岭二中校门口集合。初夏的校园静谧而充满生机,教学楼前的柳树树洒下斑驳的光影,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中传出,让人深切感受到基础教育校园特有的活力。在与陈晔老师取得联系后,我们在她的引导下走进校园,她温和的笑容与亲切的问候瞬间消除了我们的拘谨,为本次实践奠定了轻松融洽的基调。
图一:师语探微实践队队员合照
上午9时,我们按照计划观摩陈晔老师的语文课堂。走进教室时,学生们正安静地预习,看到我们的到来,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但很快便收回目光,专注于面前的书本,展现出良好的课堂常规。随着上课铃声响起,陈晔老师走上讲台,没有过多的开场白,却用一句富有诗意的提问自然引入课程:“同学们,当我们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简单的问题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学生们的思维涟漪。
整堂课的氛围始终在“轻松活跃”与“专注投入”之间保持着巧妙的平衡。陈晔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她的提问从不指向单一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见解。当学生的回答略显青涩时,她会用温和的语言引导:“这个想法很有新意,如果能结合作者的生平再想想,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思考,课堂上不时响起热烈的讨论声。有学生在分享观点时略显紧张,陈晔老师便带头鼓掌,用鼓励的眼神给予肯定,这种尊重与包容让课堂充满了安全感。
师生互动的形式也丰富多样,既有小组讨论后的代表发言,也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陈晔老师会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这种专注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观点被重视。当讨论陷入僵局时,她会适时抛出一个小故事或一句名言,为学生的思维打开新的窗口。整堂课没有刻意的“表演感”,却处处体现着精心的设计——无论是对讨论节奏的把控,还是对学生情绪的调动,都展现出一位资深教师的课堂智慧。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们仍意犹未尽,有学生主动追问:“老师,下次我们能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吗?”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好的课堂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图二:陈老师为同学们讲授语文课程
课后,我们在铁岭二中的教师休息室对陈晔老师进行了访谈。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一杯热茶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访谈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我们围绕她的职业选择、教学经历、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问题,陈晔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平实而真诚的语言一一回应。她谈到初入职场时的困惑,分享了与学生相处的暖心故事,也表达了对语文教育的理解与期待。在交流中,她没有刻意强调“教育理论”,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学生的责任感。当我们问及“十余年教学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时,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语气中充满了自豪,那种发自内心的职业幸福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图三:史安彤同学为大家介绍陈老师
图四:王奕涵同学对陈老师进行采访
访谈结束后,我们邀请陈晔老师在教学楼前合影留念。镜头定格的瞬间,她站在我们中间,笑容温暖而从容。阳光洒在她的发丝上,也照亮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向往。这张合影不仅是本次实践的纪念,更成为我们与一位优秀教师心灵相遇的见证。
图五:队员们与陈老师合影
四、实践感悟及收获
本次寻访陈晔老师的实践活动,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优秀教师的教育世界,在观察与思考中收获了深刻的感悟。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对“好课堂”有了新的理解。过去我们常常认为,“好课堂”意味着教师知识点讲解精准、学生考试成绩优异,但陈晔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好课堂是“有温度”的。她的课堂没有严肃的训斥,没有机械的背诵,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投入学习。那种师生间平等的对话、相互的尊重,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表达勇气。陈晔老师用她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可以是诗意的、灵动的,当教师放下“权威”的姿态,以引导者、陪伴者的身份参与教学,学生的潜力便能得到更大限度的释放。
从陈晔老师的职业经历中,我们感受到了“坚守”的力量。十余年扎根一所中学,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样的工作看似平凡,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热爱。她在访谈中提到,曾有机会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但最终选择留下,因为“舍不得这些学生”。这种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责任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优秀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沉淀、不断精进;教育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种坚守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重复中寻求创新,这种职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通过与陈晔老师的交流,我们对“教师角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她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既是严谨的教育者,也是温柔的陪伴者。她会为学生的进步而欣喜,也会为学生的困惑而担忧,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师生模式的刻板印象。她告诉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教学生读懂文章,更要教他们读懂生活。”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教师的职责远超出“教书”的范畴,更在于“育人”——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本次实践也让我们团队成员对自身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作为未来可能投身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职业情怀。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课堂观察中,我们起初难以捕捉师生互动的关键细节;在访谈中,我们有时未能深入追问核心问题。这些经历让我们明白,教育实践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不断学习与反思。未来,我们将以陈晔老师为榜样,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锤炼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准备。
五、结语
本次“寻访教育家”实践活动,在与陈晔老师的相遇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她用热爱浇灌教育的沃土,用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灵,用坚守诠释教师的担当。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感受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教育之路漫漫,正是有无数像陈晔老师这样的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故事,才让教育事业充满希望。本次实践的收获将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们以更敬畏的心态对待教育,以更坚定的信念追求理想。愿我们能将这份感悟转化为行动,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传承优秀教师的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