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任家台:耕海相融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6 22: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树森 陈洁文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 陈洁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耕地景观文化丰富,农文旅融合潜力大,如何激活耕地多重功能、培育特色品牌成为关键课题。为探究二者联动机制,特开展本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旅兴农暑假”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8日前往日照市任家台进行实地调研,探寻这片海滨土地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多元价值维度跨越的转型密钥。

山海资源联动,激活耕地多元价值

任家台地处黄海之滨,拥有滩涂湿地与平原耕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耕海牧田”的复合型生产模式。实践队员们挨家挨户走访任家台村民,记录大家口中的农耕故事。村民翻出老宅里的清代渔网、旧蓑衣,指着上面的海盐痕迹说:“祖辈都是农时种田、渔汛出海,这些物件就是日子的见证。”实践队员们一一登记、拍照存档,还跟着村民到田间辨认老农具用途,了解了30多件实物及背后的故事,摸清了当地“海洋农耕”的文化脉络。此举挖掘了“海洋农耕”文化价值,为当地农文旅融合打牢根基,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图为实践队员询问任家台村民对海洋农耕的看法。李英姿 供图

创新开发模式,构建产业融合生态

任家台推行“村集体+企业+农户”三元开发模式期间,实践队员深入项目各环节开展调研。在改造后的12处渔家院落,实践队员们实地查看海草房原貌保留情况、渔民画工坊的运营状态,重点走访了村民经营的民宿。通过观察民宿布局、询问改造投入与经营状况,了解到经营者每月增收近4000元,以及“守土经营比外出务工更稳定”的生活变化。针对“海洋农耕”特色项目,实践队员们详细了解“盐碱地作物认养”的线上系统架构、特色高粱的种植与加工流程,还参与“赶海+农耕”体验,记录游客参与的具体环节与日均流量,同时收集了项目运营中的群众反馈与改进需求。 此次调研呈现了三元模式的实际成效,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彰显出实践的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任家台“赶海+农耕”文旅体验。李凌宇 供图

培育特色品牌,带动全域协同发展

任家台依托滨海特色与农文旅融合成果,着力打造具有地域标识的品牌活动。今夏调研期间,实践队员聚焦当地节庆活动的培育情况,通过全程走访观察、与各方深度交流,梳理其在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开发与品牌培育中的潜在带动效应。在晒渔广场,实践队员们记录下场地布局与场景设计逻辑,向运营者询问活动策划如何体现耕地劳作与海洋元素的交织,了解到这类融合农耕特色的场景打造,正成为丰富耕地景观文化内涵、吸引游客的核心亮点。随着农文旅产业发展,任家台的基础设施持续升级。实践队员实地探访滨海休闲区,此处设施既串联起农田观光带与滨海景观区,又优化了游客体验路径。品牌打造的推进中,进一步完善了耕地景观的游览功能,更好满足了游客对农耕文化体验的需求。

图为实践队员对“任家台耕海节”调研的记录。李凌宇 供图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通过挖掘“海洋农耕”文化内核、梳理特色品牌带动路径,系统呈现了耕地功能从生产向多元价值的转型实践。其经验表明,激活耕地多重价值需立足地域特色,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品牌为翼,构建“资源—产业—品牌”协同发展链条。这不仅为山东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更印证了耕地景观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深层潜力,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鲜活动能。同时,也呼吁更多人关注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共同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动中来。未来将持续关注乡村文旅发展与文化传承问题,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耕旅兴农暑假”社会实践队成员合照。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