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铸同心 践同行”实践团:青春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5-08-16 21: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欢   阅读 6.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27日,北方民族大学“铸同心 践同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走进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开展了一场兼具历史深度、时代高度和人文温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文化体验、互动宣讲等形式,探寻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历史根脉,以青春行动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时代使命。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实践地集体合影


历史寻根:在文明印记中感悟共同体真谛

实践团首站来到巴林右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丰富的图文史料系统展现了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与学校“三展两中心一长廊”的共同体教育理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交相辉映,队员们纷纷感叹:从校园里的理论浸润到这里的历史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脉络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聆听讲解

随后实践团走进巴林右旗博物馆,通过参观馆藏文物、聆听讲解,了解当地中华文化交织共生的历史脉络,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展厅内,队员们驻足凝视红山文化代表器物“玉龙猪”,在讲解员的阐释中深刻认识到:“这件跨越五千年的文物,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见证,也是我们宣讲中最生动的历史教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巴林右旗博物馆观赏文物“玉龙猪”

走进巴林石馆,馆内一座巨型石榴石雕引发队员们的关注,大家驻足观赏、交流感悟。据了解,这座巨型石榴石雕的设计独具深意,雕刻有56个民族的形象,各民族形象如石榴籽般紧密环绕,展现出“民族团结”的核心主题。队员王献尧指着石雕说道:“这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立体诠释。”参观结束后,队员们一致表示,后续将结合此次参观感受,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相关理念,以青年视角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巴林石馆内驻足凝视一幅巨型石榴浮雕


文化传承:在非遗瑰宝中激活青春担当

实践团走进巴林右旗档案史志馆,队员们重点查阅了馆内收藏的民族团结相关文献资料,直观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的深厚基础。随后实践团进入民族手工坊的进行参观,队员们与手工艺人在深入交流中表示,从手工坊的作品中,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更能发现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痕迹。队员们一致认为,此次档案史志馆学习与手工坊体验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让大家对“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图为实践团在巴林史志档案馆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民族手工坊内与手工艺人交流

在格斯尔传习所内,队员们沉浸式体验《格萨(斯)尔》说唱这一非遗文化,近距离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家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保护与传承非遗既是责任更是使命。今后,队员们将以青春之声、用青春之行,让非遗成为连接古今、凝聚共识的文化纽带,积极投身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挖掘《格萨(斯)尔》等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格斯尔传习所体验民族非遗文化

实践团成员带着这份使命,在阿木尔社区暑假公益托班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队员们用生动的语言,以“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引,通过共演团结情景剧、共绘民族团结树、共折梦想纸飞机等互动形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队员们表示,孩子们现在是民族团结故事的聆听者,未来更会成为理念的践行者,“我们希望通过宣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在孩子们心里扎根,一代代传递下去。”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笑脸与互动时的温馨场景,成为此次主题宣讲最直观的成果体现。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阿木尔社区为孩子们进行民族团结故事宣讲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进行互动交流


精神接力:在生命叙事中厚植家国情怀

当日下午,实践团拜访了67岁的“国家的孩子”呼群老人。通过面对面交流,近距离聆听“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细节,感受跨越地域的民族大爱。“您当年刚到草原时,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面对队员们的提问,呼群老人翻开珍藏的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回忆:“那时候我年纪小,额吉总在油灯下给我缝补衣服到深夜,阿爸每次出门回来总会给我带各种稀罕吃食。”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呼群老人共同翻看相册交流

当谈及亲生亲属的寻找历程,呼群老人介绍,她借助新时代的基因检测技术,已成功与亲人取得联系。“没有党和国家的关怀,没有草原额吉阿爸的照顾,就没有我的今天。”老人话语间满是感激。“此前多次宣讲‘国家的孩子’的故事,但和呼群老人面对面交流,才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践团成员张文馨表示,从当年“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到如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现代化实践,这份大爱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离行前,实践团成员在宣讲稿中写下誓言,承诺将通过青年的声音,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大爱永远传唱。

▲图为呼群老人与实践团成员亲切交谈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是此行的最后一站,队员们将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相融通,提出“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共同家园”的宣讲新维度。收官座谈会上,团队达成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讲清楚‘我们是谁’的历史认同,更要回答好‘我们一起走向何方’的时代命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阿木尔社区为孩子们赠送小礼品并合影留念    铸同心 践同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以实践为笔,用脚步丈量大地、以内心感悟真情,把青春身影融入民族团结的时代叙事。今后,他们将继续带着这些从大地深处汲取的养分,把实践中收获的感动与思考融入更鲜活的宣讲,让民族团结的故事走进更多角落,以青春之声持续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音,让“石榴籽”精神在一次次宣讲与践行中愈发鲜亮!

                                             通讯员:梁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