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西安市鄠邑区,实地调查了有关农民文学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实践团成员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与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书记杨民社就“拇指作家”群体,即用手机打字等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创作的作家,进行了深入访谈。
▲实践团成员采访杨民社老师
在他的眼中,“拇指作家”的创作现状是“以前把文字变成铅字是梦想,现在用手机就能发表作品。”
“我是比较好学的。”杨民社回忆自己50多岁时自学电脑办理学籍的经历。如今,在鄠邑区,像他这样通过移动设备创作的“拇指作家”已有相当规模。杨民社举了一个生动贴切的例子——环卫工人刘英桃,“两口子都是环卫工人,能拿多少钱呢?”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英桃坚持用手机创作,“诗确实写得好。”
杨民社指出,“写作手段已经进入了多元化时代”。
他向实践团讲述了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户县的活生生的例子。“户县也和全国一样,农民写作氛围十分高涨,以社团组织为依托,比如华阴诗社,咱们陕西农民诗歌协会办的公众号,还有一些文学爱好者自己弄这个平台,发表这些作品。”另外,杨民社提到了农民作家郭永涛,他一直坚持创作,广泛收集素材,最后出了十几本书,通过写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杨民社介绍,这些“拇指作家”主要来自三个群体:坚守土地的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乡村教师和小商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创作,作品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彻底改变了传统农民作家需要自费出书的困境。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杨民社分析道。创作的自由与便捷性提升、创作门槛降低让更多人能够参与文学创作,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为啥你的东西写的好没人看,就跟点赞一样,有些是人情赞。”他指出,许多优质作品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真正有价值的创作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
在创作内容上,“拇指作家”群体主要聚焦三大主题:记录正在消失的传统农耕生活、反映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描绘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杨民社特别提到朋友的作品《我那逝去的梁山庄》,“就是写他移民搬迁。这确实不好写,因为这牵扯到政策性的一系列问题。”
尽管创作方式发生了变革,但杨民社认为“拇指作家”最需要继承的是传统农民文学扎根土地的品质。“还是要扎根在农村。”他引用当地学校的“二愣精神”勉励创作者们:“是老师楞怂的教,学生楞怂的学”,写作同样需要下这样的“愣功夫”。
对于未来发展,杨民社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大宣传力度、制定鼓励政策、培养骨干作者。“农民‘拇指作家’的作品都根值于田间地头,充满了鲜活的烟火气。”他强调,这些作品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展现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结合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杨民社、路桄畅等老师共同合影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这些“拇指作家”们正用最现代的方式,延续着最传统的乡土文学精神。正如杨民社所说:“写作就是要发自肺腑,想写啥咱就写啥,这就是好像是个喷泉一样,灵感喷射了你挡都挡不住。”
撰稿、摄影:赖屿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欣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